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玉米鬚

玉蜀黍
[異名][來源][原植物][採收加工][藥材及產銷][藥材鑑別][化學成分][藥理][飲片性狀][藥性][功能與主治][應用與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貯藏][附注]
[音譯] Yu shu shu
[生藥名] STIGMA SEU SPADIX MAYDIS
[異名]
番麥、玉米(台灣);包麥米、包穀、玉麥、玉麥鬚、包穀鬚(《滇南本草》),玉米鬚。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 mays L.的根、葉、花柱(玉麥鬚)、雌花序軸(包穀心)、穎果(包穀)。
[原植物]
一年生高大草本,高1~4公尺,通常不具分枝,基部各節具氣生根,入土成支柱。葉鞘包桿,具橫脈;單葉互生,葉片寬大,扁平,劍形或披針形,邊緣呈波狀皺折,中脈明顯。花單性同株;雄花序出自莖頂,大形圓錐狀;分枝長而多,含多數密集小穗,小穗有小花2朵,一朵近於無柄,一朵具柄,每小花有等長的穎2枚,膜質,卵形,先端短尖;內外稃均透明膜質,幾與穎等長或稍短;雄蕊3枚;雌花序著生於葉腋,圓柱狀穗狀花序,全部為多數葉狀總苞所包;穗軸粗而肥厚,上面排列8~18列或更多列小穗;花柱絲狀,極長,頂端常突出於總苞外,雌小穗無柄,成對,有不孕小花和結實小花各一朵,外有二穎;各小花有內外稃,外稃透明;結實小花中有發育完全的雌蕊,與發育不全的雄蕊;不孕小花中則雌雄蕊都不發育。穎果略呈球形,成熟時,裸露於肥厚穗軸上,黃色或白色。花果期6~9月。台灣各地都有栽培。栽培於氣溫較高,雨量多而分布均勻,但日照較少的農田或坡地。

[化學成分]
玉米鬚含生物鹼、苦味糖、皂、脂防油、揮發油、隱黃素(cryptoxanthin)及大量硝酸鉀、維生素C、維生素K3、維生素E(生育酚α-tocopherolguinone)、β-谷甾醇、豆甾醇、苯甲酸、檸檬酸、酒石酸、草酸等。鮮玉麥鬚含玉蜀黍酸、脂肪抽、樹脂、糖類及一種揮發性生物鹼。莖葉含多糖。新鮮葉中含阿魏酸的雞納酸酯以及對羥基桂皮酸的雞納酸酯。玉米軸含多糖,水解為木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種子含玉蜀黍嘌呤(zeatin)、尿囊素(allantoin)。
[藥理]
1.
利尿:
玉米鬚在服藥後6小時內,使尿量與尿中氯化物均增加30%以上。玉米鬚與咖啡因並用,有協同作用。
2.
降壓:
玉米鬚煎劑,靜注具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重復給藥,仍出現降壓作用。
3.
對心臟的作用:
玉米鬚煎劑,對蟾蜍離體心臟,小量略呈興奮作用,人劑量則呈抑制作用。對在位兔心無明顯作用。
4.
利膽:
玉米鬚促進膽汁分泌,減少膽紅素的含量,降低膽汁的粘稠性。
5.
抗腫瘤:
玉米莖、葉和玉米心中含多糖等成分,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和肉瘤180有效。
6.
其他作用:
玉米鬚尚有降血糖、止血、促進傷口愈合、局部輕度止痛、抗炎等作用。
7.
毒性:
毒性很小,對兔致死量,靜注為250mg/kg。利尿有效劑量為1.5mg/kg,故安全範圍大,對心臟、呼吸等無影響。臨床使用甚為安全,玉米各種制劑,口服幾無毒性。
[藥性]
1.
玉麥鬚:甘,微溫。
2.
玉蜀黍(穎果):甘,平。
[功能與主治]
1.
玉麥鬚:
清熱利尿,除濕退黃,降壓,降糖,消腫止血。用於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水腫,濕熱黃疸,糖尿病,高血壓病,膽道結石。
2.
玉蜀黍(穎果):
調胃和中,祛濕,散火清熱。
[應用與配伍]
[用法用量]
30~60g,水煎服。
[使用注意]
[附方]
1.
婦人乳結紅腫,乳汁不通,紅腫疼痛,怕冷發熱,頭痛體困:
玉麥鬚新鮮焙乾為末,不拘多少,引點酒服。(《滇南本草》)
2.
急、慢性膀胱炎,尿道炎及膽囊炎,膽石,浮腫,糖尿病等症:
玉麥鬚適量煎服。(《滇南本草》)
3.
喉痛:
玉米心、甜菜根、四稜豆根,各10g,紫米6g,共放於冷開水中浸泡3小時,取藥水內服《西雙版納古傣醫藥驗方注釋》。
4.
勞傷吐血:
玉米鬚、小薊、燉五花肉服。(《中藥大辭典》)
5.
吐血及紅崩:
玉米鬚、熬水燉肉服。(《中藥大辭典》)
6.
腎炎,初期結石:
玉蜀黍鬚,分量不拘,煎濃湯,頻服。(《中藥大辭典》)
7.
糖尿病:
玉蜀黍鬚60g,煎服。(《中藥大辭典》)
8.
慢性鼻炎
玉米鬚曬乾卷煙抽。
9.
急性尿路感染
玉米鬚(或蕊)、車前草、扁蓄草各30克,煎水代茶飲。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附注]
1.
由於玉米的油性大,在較濕的環境下受熱後易發酵,產生大量黃麴毒素,而黃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大的致癌物質。所以貯存玉米應防止其受熱潮濕,發現霉變的玉米(變色、破碎)一定不可食用。
參考文獻
《雲南中藥誌》
《家庭食品全書》


【玉米須的功效介紹】:
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玉米須(《四川中藥志》)
【異名】玉麥須(《滇南本草》),玉蜀黍蕊(《現代實用中藥》),棒子毛(《河北藥材》)。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植物形態詳玉蜀黍條。
【化學成分】含脂肪油2.5%、揮髮油0.12%、樹膠樣物質3.8%、樹脂2.7%、苦味糖甙1.15%、皂甙3.18%、生物鹼O.05%。還含隱黃素、抗壞血酸、泛酸、肌醇、維生素K、谷甾醇、豆甾醇、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草酸等。
【藥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玉米須對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但作用較弱。其水浸膏甲醇不溶部分經過透析者(甲)利尿作用最強,無論口服、皮下或靜脈注射均有顯著效果。 利尿作用主要是腎外性的,對腎臟的作用很弱。
②對循環系統的作用麻醉犬靜脈注射煎劑有顯著降壓作用,但對慢性頸動脈皮橋狗,每日服藥,連續3週,並無降壓作用。甲在低濃度時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
③降低血糖作用玉米須的發酵製劑對家兔有非常顯著的降低血糖作用。
④利膽、止血作用玉米須製劑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其粘度,減少其膽色素含量,因而可作為利膽藥用於無並發症的慢性膽囊炎、膽汁排出障礙的膽管炎患者。它還能加速血液凝固過程,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含量,提高血小板數,故可作為止血藥兼利尿藥應用於膀胱及尿路結石。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味甘。
②《現代實用中藥》:甘,平。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味甘淡,無毒。【功用主治-玉米須的功效】利尿,泄熱,平肝,利膽。 治腎炎水腫,腳氣,黃疸肝炎,高血壓,膽囊炎,膽結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淵,乳癰。
①《滇南本草》:寬腸下氣。治婦人乳結,乳汁不通,紅腫疼痛,怕冷發熱,頭痛體困。
②《嶺南採藥錄》:和豬肉煎湯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瀝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湯頻服。
③《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對腎髒病、浮腫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又為膽囊炎、膽石、肝炎性黃疸等的有效藥。
④《民間常用草藥彙編》:能降低血壓,利尿消腫。治鼻血、紅崩。
⑤《河北藥材》:治水腫性腳氣。
⑥《浙江民間草藥》:開胃,平肝,祛風。
⑦《四川中藥志》:清血熱,利小便。治黃疸,風熱,出疹,吐血及紅崩。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燒煙吸入。
【選方】
治水腫:玉蜀黍須二兩。 煎水服,忌食鹽。 (《貴陽市秘方驗方》)
②治腎臟炎,初期腎結石:玉蜀黍須,分量不拘,煎濃湯,頻服。
③治肝炎黃疸:玉米須、金錢草、滿天星、鬱金、茵陳,煎服。
④治勞傷吐血:玉米須。小薊,燉五花肉服。
⑤治吐血及紅崩:玉米須,熬水燉肉服。
⑥治風疹塊(俗稱風丹)和熱毒:玉米須燒灰,兌醪糟服。 (③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⑦治糖尿病:玉蜀黍須一兩。 煎服。煎服。 (《浙江民間草藥》)
⑧治原發性高血壓病:玉米須、西瓜皮、香蕉。煎服。 (《四川中藥志》)
⑨治腦漏:玉蜀黍須曬乾,裝旱煙筒上吸之。(《浙江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腎炎取乾燥玉米須50克,加溫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約得300~400毫升藥液,過濾後內服,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治療慢性血管球性腎炎9例,經10個多月觀察,其中3例獲得痊癒,2例進步,其餘4例療效不明顯。 玉米須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利尿,腎功能改善,浮腫消退或減輕,尿蛋白消失或減低等方面。 部分病例連續服用6個月未見毒性副作用。
②治療腎病綜合徵每次用乾玉米須60克,洗淨煎服。每日早晚兩次。同時服氯化鉀1克,每日3次。臨床治療12例,其中10例伴有嚴重的周身性水腫,或有胸水及腹水,2例水腫較輕;治療3個月後,9例水腫完全消退,2例大部消退。 最快1例於服藥後15天水腫全消。一般於服藥3天即開始有利尿現象,同時尿蛋白、非蛋白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少數病例血漿蛋白有所升高,部分病例的酚紅試驗及血壓轉為正常。
③治療急性溶血性貧血並發血紅蛋白尿曾治療2例食用野生植物招鳥棒中毒引起的本病,即以玉米須1~2兩煎劑內服,2例分別於服用4小時及6小時後,尿量增加,肉眼已看不到醬油樣的血尿;以後黃疸減退或消失。治療過程中均曾同時靜脈滴注5%葡萄糖鹽水、維生素丙及輸血。 據觀察,玉米須不但能利尿,可能具有抗溶血、抗過敏及解毒等作用。

本站所有內容『 無任何醫療結果擔保 』僅供專業人士參考,並且也無法取代醫生的診斷,因此強烈建議任何的「醫療行為」,仍須透過正常管道的醫生處方。

1 則留言:

  1. 請問 有玉米鬚?
    1.要無農藥殘留證明---
    2.溼的1公斤?
    3.乾的1公斤?
    4.有包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