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白尾蜈蚣;白馬蜈蚣;散血草


白尾蜈蚣;白馬蜈蚣;散血草

Ajuga bracteosa Wall唇形科。
別名:有苞筋骨草,筋骨草,百症草。
性味:苦涼。
入足厥陰肝,手太陰肺,手少陰心三經
※全草入藥,有涼血,清熱,消炎,止痛之效。
藥理作用:
1.用氨霧刺激引咳法和酚紅分泌法,證明筋骨草之酸酒提取物、黃酮苷、總酸酚、總生物鹼及皂鹼對小鼠均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
2.動物實驗證明本品的黃酮式有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因而有平喘作用。
3.浸膏對大鼠有預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損傷的作用。
4.對大鼠有利尿作用。
5.對麻醉的狗或貓有降壓作用。
6.對離體兔心有使之收縮加強的作用。
7.抑菌試驗:本品乙醚提取物對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均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其黃酮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及肺炎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8.對血象的影響:用筋骨草治療後,白細胞總數增高,提示機體抵抗力增加;酸性細胞明顯下降,考慮機體過敏程度有所好轉。
藥性:1.苦寒。《中華本草》
2.有小毒,入肺經。《本草再新》
3.本品虛弱者宜慎服。
功能主治:
1.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咽喉腫痛,肺熱咳血,跌打腫痛。《中華本草》
2.專清肝火。《本草拾遺》
3.清火開氣。《本草再新》
4.搗敷療毒。《植物名實圖考》
5.退火散血,消腫毒。《分類草藥性》
6.治療傷、咳嗽、吐血與婦人血氣痛。
參考資料 中醫藥國際協會+長庚醫院藥理資訊。
黃花母
【英 文 名】Broomjutre Sida Herb
【拉 丁 名】Herba Sidae Rhombifoliae
【黃花母的功效介紹】:
黃花母 (《文山中草藥》) 賜米草
[別名] 四米草、四美草、茶索仔、茶索枝仔、圓葉四美草、圓葉嗽血草、嗽血草仔(台灣);黃花稔、白背黃花稔、黃花地桃花地膏藥、黃花母、千斤墜、枚葉草、山雞綢、土黃耆(福建)、細迷馬樁棵、素花草。
[來源] 為錦葵科黃花稔屬植物賜米草 Sida rhombifolia L.,以根與全株入藥。
[形態特徵] 亞灌木,高達1公尺。分枝多,被淡黃色星狀氈毛,皮富含纖維。單葉互生,具柄;托葉刺毛狀;葉片菱狀橢圓形,長1~4cm,先端稍尖或鈍,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側脈羽狀,下麵被星狀白毛而呈灰綠色。秋季開黃色花,單生葉腋,直徑約1.5cm;花梗纖細,較葉柄長,中部以上有關節,花萼杯狀,有5裂片,外被星狀毛,下有5片副萼;花瓣5,倒卵形,先端圓,邊緣稍波狀,雄蕊多數,基部合生成筒,環抱花柱。蒴果扁球形,稍有皺紋,包藏在宿萼內,熟後裂為8~10分果瓣,頂端具2短芒,每瓣有種子1粒。 賜米草--植株 賜米草--圖中綠莖為同屬植物--蛇總管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路旁,村邊草叢。
[栽培要點] 野生品,種子繁殖。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洗淨切碎,曬乾。
[化學成分] 根含奎唑啉類生物鹼,種子油中含蘋婆酸和錦葵酸。
[藥理作用]
1. 本品水提取物有祛痰作用。
2. 本品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抗炎作用。
3. 葉含有大量膠漿,可作滑潤劑。
4. 黃花稔對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1. 根: 有清熱利濕,活血散瘀,解毒排膿,消炎生肌,益氣止痛之效。
2. 全草: 甘、淡,涼。有清熱利濕,排膿生肌,解毒治腫之效。
[主治]
1. 根: 治感冒發熟,腸炎菌痢,肝病黃疸,哮喘,耳炎膿血,化膿炎症,癰癤潰瘍。
2. 全草: 治流行性感冒, 感冒,扁桃腺炎,腸炎痢疾,黃疸,吐血,鼻衄,胎毒,乳汁不湧,乳癰,乳結紅腫,皮膚瘙癢,癰疽疔瘡,痔瘡出血,腸風下血,血尿,血淋。
[用法用量] 用量9~15克;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草搗爛敷患處。
[附方]
1. 泌尿系結石: 黃花稔根60~120克,加清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渣加豬瘦肉60克,煮熟為度,吃肉喝湯,1日分2~4次分服,第1~4劑單用黃花稔根,第5劑加車前草30克,金錢草60克。 [附注] 1. 同屬植物蛇總管 Sida acuta Burme f. 亦同樣供藥用。功效相類似。 [參考資料] 1. 《全國中草藥匯編》
2. 《中華本草》
3. 《台灣藥材誌》

【異名】大地丁草、拔膿消(《廣西中藥志》),黃花猛、膿見愁、地膏藥(《文山中草藥》),金盞花、單枝落地(《泉州本草》),生扯隴(《貴州植藥調查》),黃花稔、黃花霧、黃花草、小柴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白背黃花稔的全草。
【植物形態】白背黃花稔直立多枝半灌木,高0.5~1米。 小枝密被星狀柔軟綿毛。 葉互生,長圓狀披針形,或菱形,長約1.5~4釐米,寬約1~1.5釐米,先端短尖或渾圓,邊緣有鋸齒;薄紙質,上面被短的星狀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狀柔毛;葉柄長約3~6毫米;托葉刺毛狀。 花單生於葉腋;花柄柔弱,中部以上有節,長約1~2釐米;萼綠色,被星狀柔毛,5裂;花瓣5,黃色,闊倒卵形,先端鈍而微凹,基部連合,與雄蕊筒合生;雄蕊多數,花絲合生成管狀,無毛,有稀疏的腺狀乳頭突起;心皮8~10,圍繞中軸成環狀,平滑或稍有皺紋,長約2.5毫米,包藏於萼內。 蒴果近盤狀,直徑6~7毫米,成熟時心皮與中軸分離,頂部具2芒。 花期11~12月。 生於丘陵地、山坡、海濱、水溝邊或路旁。 分佈雲南、廣東、廣西、臺灣、福建、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本植物的根(黃花母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秋季採收,曬乾。
【藥材】乾燥的全草,長短不一,幼枝被星狀柔毛,老枝無毛,有網眼狀紋理。 葉多破碎,捲縮,完整的葉呈長圓狀披針形或菱形,葉面暗綠色,背面灰綠色,被星狀柔毛。 花生於葉腋,黃色。 氣微香,味淡。 以乾燥、無泥砂者為佳。 產于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地。
【藥理作用】全草的水-醇提取液能收縮離體朦鼠小腸,並能被抗組織胺藥所拮抗;對兔十二指腸的運動並無影響。 其葉含大量粘液質,可用作祛痰劑、潤滑劑者。 本植物不含苦味質、生物鹼、揮發油、皂甙及三萜類;也有人報告其中含麻黃堿者。 同屬植物Sida humilis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抗炎作用。
【性味】甘辛,涼。 ①《廣西中藥志》:味微酸澀,性涼,無毒。 ②《廣東中藥》:甘,淡。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辛,涼。
【歸經】《泉州本草》:入心、肝、肺、大小腸諸經。
【功用主治-黃花母的功效】清熱利濕,活血排膿。 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痢疾,腸炎,黃疸,痔血,吐血,癰疽疔瘡。 ①《廣西中藥志》:清涼拔毒,消腫排膿。 葉:敷疔瘡,瘡癤。 ②《泉州本草》:清熱散瘀,涼血止血,治腸痔痼疾,下血。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解表,散瘀拔毒。 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腸炎,菌痢,瘭疽疔瘡。 ④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排膿生肌。 治黃疸,瘧疾,化膿炎症。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3兩)。 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勞力過度吐血:鮮黃花母全草二兩。 合豬瘦肉燉服。 (《泉州本草》) ②治關節筋骨痛風:幹黃花母全草,每次二兩,水煎服。 (《泉州本草》) ③治痔瘡腫毒,骨折(復位後,小夾板固定):黃花母鮮葉搗爛外敷患處。 (《文山中草藥》) ④治濕疹:黃花稔加水燉服。 (《閩東本草》) ⑤治外傷出血:黃花稔頭適量,搗敷創口。 (《閩東本草》)

山煙草



中文名稱:
山煙草
‧英文名稱:
Mountain Tobacco、Wild Tobacco、Mullein Nightshade
‧學名:
Solanum erianthum D. DonSolanum verbascifolium Linn.
‧科名:
茄科(Solanaceae)茄屬(Solanum)
‧別名:
土煙、生毛將軍、蚊仔煙、大黃葉、樹茄、山番仔煙、山煙頭、大王葉、土煙葉、假煙葉、臭煙、臭鵬木、洗碗葉、茄樹、黃水茄、野茄樹。
‧原產地:
熱帶亞洲、美洲和澳洲
‧分佈:
臺灣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地均可發現。各離島也有,常生長在林緣、路旁草叢間,屬於向陽植物。
‧用途
1.園藝觀賞用:被種植為觀賞園藝樹木。 2.藥用:莖、根、葉均可入藥,具有除濕消腫,消炎止痢,袪風止痛,酒製治風濕症。葉有微毒,不宜過量使用或久服,以免有不良作用。性味:全株:辛、溫、有毒;葉:辛、平;根:苦、溫,有毒。效用:根:消炎解毒,止痛,袪風解表。治胃痛,腹痛,骨折,跌打損傷,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外用治瘡毒,癬疥;全株:消腫,殺蟲,止癢,止血,止痛,行氣,生肌。治癰瘡腫毒,蛇傷,濕疹,腹痛,骨折,跌打腫痛,小兒泄瀉,陰挺,外傷出血,稻田皮炎,風濕痹痛,外傷感染;葉:有毒。消腫,止痛,止血,殺蟲。治水腫,痛風,血崩,跌打腫痛,牙痛,瘰癧,癰瘡腫毒,濕疹,皮炎,皮膚潰瘍及外傷出血。
‧莖:
直立常綠長綠性灌木,高可達三公尺餘,全株密被黃褐色星狀毛茸。
‧葉:
葉互生,有時對生,有柄;葉片質厚,寬卵形、短圓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0-23公分,寬6-15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下面密被白色星狀毛。表面綠色,背面灰白色,兩面均被有星狀毛。
‧花:
花冠輪形,白色五裂,雄蕊五枚。夏、秋季開花,聚繖花序頂生或近頂生,總花梗上面有2分枝,每枝有一密集聚繖花序;萼灰綠色,長約 0.5公分;花冠淺鐘狀,白色,而常染綠,直徑約1.3公分,外面被毛。
‧果實:
漿果球形,成熟時橙黃色。
‧特性:
長綠性灌木,高可達三公尺餘,全株密被黃褐色星狀毛茸;春至夏季開花,聚繖花序頂生或近於頂生,外被一層層厚厚的星毛狀;花冠輪形,白色五裂,雄蕊五枚;漿果球形,成熟時橙黃色。土煙跟製香煙用之煙草同是茄科,但煙草為草本植物,山煙草為木本植物,其葉形相似,但山煙葉較寬;花則煙草花較長,為粉紅色,土煙為短短的輪形。其果實集中於枝梢,成簇成團;成熟後外皮呈橙黃色,似枇杷,但較小。山煙草帶有強烈之異味,輕碰枝葉,即撲鼻而來。令人趕緊退避。
‧其他:
參考資料: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山煙草 92年10月405頁



長春花


學名:Catharanthus roseus)


別名日日春、日日草、日日新、三萬花(廣西、廣東)、四時春、時鐘花、雁來紅(廣東),是夾竹桃科長春花屬植物


原產於馬達加斯加爪哇巴西,分佈於非洲亞熱帶熱帶以及中國大陸華東西南中南等地。目前台灣育種出多個品種,近年來育種以花朵越大為趨勢。


用途
除觀賞用途外,青草藥用途上,全草入藥可止痛、消炎、安眠、通便及利尿等。亦有醫者配伍入治療癌症的複方,作為藥材中的一味,可能是考量到它所具有的抗腫瘤成分。全株具毒性需斟酌注意。
其乳汁中所含生物鹼,如長春花鹼長春新鹼(vincristine),被提煉出來作為多種癌症白血病哈傑金氏症所用的化學治療藥物。純化的長春新鹼中文商品名為維克思丁®。
中毒症狀
全株有毒。誤食後,會造成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肌肉無力、四肢麻痹等症狀。


日日春能適應的溫度範圍為15~35℃。可用種子繁殖,惟發芽條件較嚴,太冷或過濕易呈現黃化,甚致枯死。生育期3到9月時播種,可在5到12月開花;若在9到11月播種,則可在3到5月開花。可宿根長期開花。栽培時應採高架式,防雨水濺土,易罹患立枯濕核病。日照需充足。
此外亦可採插枝繁殖,宜剪除部分葉子;初期注意保濕,防止凋萎。


[編輯] 參考文獻
昆明植物研究所.長春花.《中國高等植物資料庫全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於2009年2月21日查閱

土地公拐 金鎖匙 灌草菰


野菰Aeginetia indica L.

別名煙管頭草.蔗寄生.大芸.金鎖匙.茶匙黃.土地公拐.芋草菰.番仔煙斗.灌草菰.鐵雨傘,

英名Indian pipe.。

廣泛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和平野。

寄生植物,寄主通常是禾本科植物,如五節芒.甘蔗.甜根子草等。

一年生草本,高約25cm,體內無葉綠素。莖從基部叢生,甚短小,直立,很少分枝,黃色。

葉退化呈鱗片狀。花梗數支,由地中鱗狀苞腋抽生,高可達25cm,呈紫褐色,頂端開花,橫向開展,形狀有如煙斗,萼片成鞘狀,長2~3cm,包於花冠筒下部,先端尖;花冠筒長而內曲,淡紫紅色,肉質,長3~5cm,先端5裂。蒴果卵球形,長1~1.5cm。種子小,多數。

花株供花材,做枯枝小點綴,極富野趣。

全草供藥用,性涼,味苦,有涼血消腫.解毒清熱之功效。主治咽喉腫痛,尿路感染,扁桃腺發炎,骨髓炎,另外用治毒蛇咬傷。

敗醬草
 
【拉丁文】 Herba patriniae cum radice【英文名】 Whiteflower Patrinia Herb with Root;Dahurian Patrinia Herb with Root 

【歸類】植物 黃花敗醬 白花敗醬

【藥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清熱類) 清熱、解毒、消瘡腫藥(消瘡瘍腫瘤類)【性】 平【味】 苦【毒 性】 無毒

【歸 經】 肝 大腸

【藥用部位】 全草

【功 效】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主 治】 熱毒癰腫,腸癰腹痛,下痢膿血,產後瘀血,丹毒目赤。

【藥 量】 6-15g,鮮品:60-120g。

【配伍宜忌】 虛寒下脫者忌用。

【炮製方法】 將原藥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潤透,切段,乾燥。

【品質標誌】 本品以根長、葉多而色綠、氣濃者為佳。

【商品規格】 統貨。分江蘇、江西、福建捆統裝等。

【有效成份】 常春藤皂甙元 番木鼈甙 莫羅忍冬甙 齊墩果酸 敗醬皂甙 C 敗醬皂甙 C1 敗醬皂甙 D 敗醬皂甙 D1 黃花敗醬皂甙 A 黃花敗醬皂甙 B 黃花敗醬皂甙 C 黃花敗醬皂甙 D 黃花敗醬皂甙 E 黃花敗醬皂甙 F 黃花敗醬皂甙 G 黑芥子甙 β-穀甾醇-β-D-葡萄糖甙 白花敗醬甙

【類別】 全草類

【英文名】 Booor's Mustard Herb

【別名】 菥冥、蘇敗醬、遏藍菜、敗醬草。

【來源】 為十字花科植物菥冥Thlaspi arvense L.的地上部分。

【採制】 夏季果實近成熟時採割,曬乾。

【性味】 性微溫,味辛。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莖單一或分枝,具棱。基生葉有柄;莖生葉互生,花白色;萼片、花瓣各4;雄蕊6,四強;子房側扁,卵圓形。短角果扁平,卵形或近圓形,長12~18mm,寬9~16mm,頂端下凹,邊緣有寬翅;每室有種子4~12,卵形,長約1.5mm,黑褐色,表面有向心的環紋。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溝邊、林邊。主產江蘇、浙江、湖北、安徽。
【主要成分】 全草及種子含芥子甙(sinigrin)、芥子酶;種子沿含揮發油、卵磷脂、脂肪油,脂肪油中含芥子酸、油酸、亞油酸、二十烯酸等。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和中,解毒。用於目赤腫痛、消化不良、脘腹脹痛、肝炎、闌尾炎、瘡癤癰腫。

【附注】
【附方】1、腹癰有膿。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改醬五分,共搗為末。每取一匙,加水二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2、產後惡露。用敗醬、當歸各六分,續斷、芍藥八分,芎窮、竹茹各四分,生地黃(炒)十二分,加水二升煮成八合,空心服下。  3、產後腹痛。用敗醬五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二合,一天服三次。  4、蠼螋尿瘡。用敗醬煎汁塗搽,有效。



  敗醬草
  Herba Patriniae
  (英)Whiteflower Patrinia Herb
  來源:為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Juss. 的全草。
  【別名】黃花敗醬、龍芽敗醬、黃花龍牙
  【來源】本品為敗醬草科植物黃花龍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敗醬(苦齋)P. villosa (Thunb.) Juss.,以根狀莖和根、全草入藥。根春秋季節採挖,去掉莖葉洗淨,曬乾。全草夏秋採割,洗淨曬乾。
  【制法】洗淨,曬乾,切碎用。
  【性味歸經】辛、苦,涼。入胃、大腸、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用於腸癰、肺癰及瘡癰腫毒,實熱瘀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產後瘀滯腹痛等症。
  【用法用量】 0.5~1兩,鮮全草2~4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編輯本段]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達1m。地下莖細長,地上莖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生或僅兩側各有1列倒生粗毛。基生葉簇生,卵圓形,邊緣有粗齒,葉柄長;莖生葉對生,卵形或長卵形,長4~10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1~2對羽狀分裂,基部裂片小;上部不裂,邊緣有粗齒,兩面有粗毛,近無柄。傘房狀圓錐聚傘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僅2列粗毛;花萼不明顯;花冠白色,直徑4~6mm。瘦果倒卵形,基部貼生在增大的圓翅狀膜質苞片上,苞片近圓形。花期5~6月。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除西北外,全國均有分佈。
  採制 夏季開花前採挖,曬至半幹,紮成束,再陰乾。
  化學成分 含白花敗醬甙(villoside)、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番木鼈甙(loganin) 等。
  性味 性涼,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瘀排膿。用於闌尾炎、痢疾、腸炎、肝炎、眼結膜炎、產後瘀血腹痛、癰腫疔瘡。
  附注 同屬植物黃花敗醬P.scabiosaefolia Fisch.同作敗醬草使用。
  -----------------------
  敗醬草
  敗醬草為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villosaJuss ,黃花敗醬
  P.scabiosaefoiiaFisoh. 的嫩葉,又名胭脂麻。《本草綱目》載“敗醬,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陳醬敗醬草嫩葉每百克含水分79 克,蛋白質1.5 克,脂肪1 克,碳水化合物10 克,胡蘿蔔素6.02 毫克,維生素B20.16 毫克,維生素C52 毫克。
  敗醬草性味苦平,具有清熱解毒、排膿破瘀的功效。治腸癰、下痢、赤白帶下、產後瘀滯腹痛、目赤腫痛。久病脾胃虛弱者忌食用。
[編輯本段]
藥用價值
  (1)臨床上常與紅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黃等配伍,用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與魚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蘆根等配伍,用治肺癰(肺膿瘍);與銀花、連翹等配伍,用治瘡癰腫毒,同時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配紅花、山楂等藥,治產後瘀血,腹中刺痛等症。配蒲公英、金銀花,用治急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腫痛;配茵陳、梔子等治急性黃疸性肝炎。
  (2)本品藥材來源較複雜,屬於敗醬科的敗醬草,僅在民間應用,不見市售。據《中藥志》說:「今市售敗醬草主要有兩種:北方習慣使用菊科植物苣蒔菜的帶根全草;南方習慣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帶草全果。」又說:「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苣蒔菜,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即稱作苣蒔菜,並非作為敗醬草的別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菥蓂,亦為另一種藥物,《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淚出等病;敗醬草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這說明現在市上出售的敗醬草恐非古代所用的敗醬草,原植物即為菥蓂,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一兩,煎服。菥蓂一藥在臨床上應用時常與清熱解毒藥與活血祛瘀藥配伍同用,不作單味藥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癰排膿的功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倒爬麒麟


藤紫丹 藥材
藤紫丹 紫草科 林榮貴‧葉正龍
【學名】Tournefortia sarmentosa. L.【別名】冷飯藤、倒爬麒麟、拍拍藤、蛇藤。【產地】南部海岸曠野多見,或中南部山丘原野。【形態】多年生木質狀蔓性草本,嫩枝、葉、花密生短柔毛。單葉互生,紙質,表面粗糙,脈凹下,全緣基鈍端短尖,矩圓狀橢圓形。花聚繖花序,頂生,蝎尾形穗狀,花小,綠白色。果、初綠,熟白色。【採製】全年採根及粗莖,切片,晒乾。【效用】全草,袪風、解毒、消腫。主治筋骨痠痛,促進兒童發育,心臟無力,膏肓受傷。【應用】1.撞到內傷痛不止:藤紫丹葉+山澤蘭葉(六月雪)=7分碗打汁沖200cc溫米酒服。(間接加熱)(林榮貴) 2.顏面神經:藤紫丹2兩、丹參3錢、忍冬3錢、川天麻5錢、紅花1錢、支子1錢、甘草1錢半,水煎服。(葉正龍)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葉下珠





葉下珠
[別名]
珍珠草、葉下珍珠、葉後珠、十字珍珠草、夜合草、夜合珍珠。
[來源]
為大戟科油柑屬植物葉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以全草入藥。
[形態特徵]
一年生小草本,高10~40cm。莖直立,分枝,通常帶赤紅色。單葉互生,呈二列,極似羽狀複葉,具短柄或近於無柄;葉片長橢圓形,長5~18mm,寬2~6mm,先端斜尖或鈍或有小凸尖,基部圓形或稍偏斜,全緣,僅下面近邊緣處有毛。秋季開花,花單性,雌雄同株,無花瓣;雄花2~3朵,簇生於葉腋,萼片6,雄蕊、花盤腺體6,分離,與萼片互生,無退化雌蕊;雌花單生於葉腋。蒴果扁球形,紅棕色,表面有小凸刺或小瘤體。



[生境分布]
生於山坡,路旁或田坎土壁上,較乾燥的地方則呈赤紅色。
[栽培要點]
野生品。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集全草,去雜質,曬乾備用。
[化學成分]
全草顯酚類、三帖類反應。
[藥理作用]
1.
抑菌試驗:
葉下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抑制作用較強,對溶血性鏈球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微苦、甘,涼。清熱利尿,明目,消積。
[主治]
腎炎水腫,泌尿系感染、結石,腸炎,痢疾,小兒疳積,眼結膜炎,黃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傷。
[用法用量]
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傷口周圍。
[附方]
1.
急性腎炎:
葉下珠,白花蛇舌草各9克,紫珠草、石韋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2.
腎盂腎炎:
葉下珠、白花蛇舌草各60克,廣金錢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10~15天為一個療程。
3.
腸炎,痢疾,膀胱炎:
葉下珠,金銀花藤各30克。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
[附注]
1.
本品及同屬其他植物近年來發現可有效治療病毒性肝炎,值得開發研究。
[參考資料]
1.
《全國中草藥匯編》

珠紅 楊梅


‧中文名稱:
楊梅
‧英文名稱:
Waxberry
‧學名:
Myrica rubra (Lour)Sieb. et Zucc.Myrica rubra Sieb. & Zucc. var. acuminata Nakai
‧科名:
楊梅科(Myricacea)楊梅屬(Myrica)
‧別名:
古稱"機子",又名珠紅、龍睛、樹莓、聖生梅、白蒂梅
‧原產地:
日本、韓國、菲律賓、台灣及中國大陸兩廣、福建、湖南、浙江及台灣。
‧分佈:
分佈於台灣海拔300~1500公尺之山麓。
‧用途:
1. 園藝行道綠籬用性強健,生長緩慢,樹姿美觀,耐旱耐瘠,適合作行道樹、園景樹、誘鳥樹、綠籬。2. 食用:生食生津止渴,亦可做蜜餞、果醬。3. 藥用:楊梅具有止煩渴、和五臟、滌腸胃、除惡氣之功效,對於虛火上炎、口渴煩熱、腸胃不適等症有一定療效。性味:根、樹皮:苦、溫;果:酸、甘、平。效用:根、樹皮:散瘀、止血、止痛。治吐血、血崩、痔血,跌打損傷、骨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腸炎、痢疾,牙痛;果:生津、止渴。治口乾,食慾不振;根皮適量研粉撒敷或食油調敷患處,治創傷出血、燒、燙傷。
‧莖:
株高可達15公尺;小枝光滑或幾近光滑。
‧葉:
葉互生,常叢生小枝頂端,長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 5~7 公分,全緣或上半部有鋸齒。
‧花:
二三月間,在葉腋間開黃紅色小花。雌雄異株,葇荑花序,雄花穗長 2.5~3 公分,每雄花具雄蕊 6~8。
‧果實:
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外被多數囊狀體密生而成之細瘤粒,熟果鮮紅色,外披囊狀體,多汁液,酸甜芳香、可口,味美可食,可生食或製蜜餞。野鳥亦喜食之,成熟時期約 5~7 月。
‧特性: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稱楊梅。常綠小喬木,適應力很強喜陽光充足、排水良好之地。我國著名之果樹,果圓球形,夏季成熟時為鮮紅色,生食生津止渴,亦可做蜜餞、果醬等,極適合種植於庭園內觀賞及誘鳥。繁殖 採播種或扦插,春、秋季較為適宜。
‧更多資料: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楊梅 92年10月59頁http://biodata.tesri.gov.tw/wildplant/ 搜尋 楊梅



楊梅
[別名]
古稱"機子",又名珠紅、龍睛
[概述]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稱楊梅。楊梅樹常綠,樹冠整齊,圓滿如傘。樹葉密生,二三月間,在葉腋間開黃紅色小花。五六月果熟,圓球形狀,外部有多數小顆粒的突起。楊梅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藥用價值極高。楊梅具有止煩渴、和五臟、滌腸胃、除惡氣之功效,對於虛火上炎、口渴煩熱、腸胃不適等症有一定療效。
[來源]
[形態特徵]
[生境分布]
[栽培要點]
[採集加工]
[化學成分]
[營養成分]
水分92.0克、蛋白質0.7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6.3克、熱量31千卡、粗纖維0.4克、灰分0.3克、鈣12毫克、磷微量、鐵0.6毫克、胡蘿蔔素0毫克、核黃素0毫克、菸鹼酸0毫克、抗壞血酸0毫克。
[營養分析]
據現代醫學分析,楊梅含有豐富的糖類、果酸、維生素C和多種維生素B等,老年人與兒童食用可起良好的保健防病作用。
[藥理作用]
[性味功能]
[主治]
[用法用量]
[附方]
[食用驗方]
1.
下痢不止:
楊梅燒存性,研末,米湯調服每日2次,每次6克。
2.
頭風作痛:
楊梅為末,每飯後薄荷湯送服9克,或以清風散同煎服。
3.
痧氣腹痛、吐瀉:
楊梅酒0.5杯,或吃用酒浸過的楊梅果2~3個,即可治療。
[附注]
1.
楊梅有核無皮,果肉為許多肉柱狀,因此吃時一定要注意衛生。光沖洗還不夠,最好是放在淡鹽水裡浸泡5分鐘,即可殺菌,又能減緩酸味。
2.
楊梅果極不易貯藏,可入鹽水浸泡,暴乾,梅色如初美好,可保持數日。
3.
楊梅多食令人發熱。
[參考資料]
1.
《全國中草藥匯編》
2.
《家庭食品全書》



楊梅
楊梅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痢疾,胃、十二指腸潰瘍,牙痛;外用治創傷出血,燒燙傷。
【拼音名】Yánɡ Méi【別名】樹梅、珠紅【來源】為楊梅科楊梅屬植物楊梅Myrica rubra (Lour.)Sieb. et Zucc.,以根、樹皮及果實入藥。根及莖皮全年可采,去粗皮切片曬乾備用。果夏季成熟時采,鮮用,幹用或鹽漬備用。【性味】根、樹皮:苦,溫。果:酸、甘,平。【功能主治】根、樹皮:散瘀止血,止痛。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痢疾,胃、十二指腸潰瘍,牙痛;外用治創傷出血,燒燙傷。果:生津止渴。用於口幹,食欲不振。【用法用量】根、樹皮、果0.5~1兩;根皮外用適量,研粉撒敷或食油調敷患處。【備註】(1)下列兩種同屬植物,在雲南也同作楊梅入藥。大樹楊梅(毛楊梅)Myrica esculenta Buch.-Ham.;滇楊梅Myrica nana Cheval.。【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扛板歸 三角鹽酸





‧中文名稱:
扛板歸 ‧英文名稱:
Perforate Fleeceflower、Ishimikawa
‧學名:
Polygonum perfoliatum L.
‧科名:
蓼科 (Polygonaceae)蓼屬(Polygonum)
‧別名:
刺犁頭、老虎利、犁尖草、三角鹽酸、貫葉蓼、犁壁刺、山蕎麥、退血草、犁壁藤、老虎艽、蛇不過、退西草、退血草、三角鹽酸、Wahe-bakaigii(泰雅)、Zyarabi'tt(排灣)。
‧原產地:
中國大陸、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台灣
‧分佈:
全島各地平野及低山帶,常見於廢耕地、道路兩旁、果園及森林邊緣。台灣附近的中國大陸、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均有分布。成群成片地蔓生在路旁、山邊以及各處的荒廢地。
‧用途:
1. 食用:扛板歸的嫩莖葉可以食用,嫩莖葉可醃漬食用或煮食。成熟時的果實多汁可生食,味道甘甜而帶點酸味,果實宜採摘藍黑色的。
2. 藥用:根莖有止瀉的作用。扛板歸的汁液可以洗痔瘡、解熱消炎。將全草搗汁敷治毒蛇傷,並且可以治蜜蜂螫傷,有止痛解毒之效。
性味:全草:酸、平。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止咳,消腫利尿。治百日咳,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腎炎,水腫,高血壓,黃疸,泄瀉,瘧疾,頓咳,濕疹,疥癬。
‧莖:
莖無毛而被有少許粉白,莖具逆刺,蔓性,善攀緣。
‧葉:
葉互生,三角狀盾形,膜質,葉背綠白色,先端鈍,具長柄,葉柄盾狀著生,葉柄也具逆刺,並延伸至葉脈上,托葉鞘短、圓形,莖看來就像從其中心穿過(因此又名貫葉蓼)。
‧花:
夏季開花,花被綠白色或帶紫色,五深裂;蕊八枚,花柱三枚,穗狀花序。
‧果實:
藍紫色的肉質花萼,真正的果實是藏在裡面。堅果球形,包被於肉質的宿存萼中,成熟時藍黑色,看似漿果。多汁可生食,味道甘甜而帶點酸味。
‧特性:
一年生草本,莖無毛而被有少許粉白,莖具逆刺,蔓性,善攀緣。葉互生,三角狀盾形,膜質,葉背綠白色,先端鈍,具長柄,葉柄盾狀著生,葉柄也具逆刺,並延伸至葉脈上,托葉鞘短、圓形,莖看來就像從其中心穿過(因此又名貫葉蓼)。夏季開花,花被綠白色或帶紫色,五深裂;蕊八枚,花柱三枚,穗狀花序。藍紫色的肉質花萼,真正的果實是藏在裡面。堅果球形,包被於肉質的宿存萼中,成熟時藍黑色,看似漿果。多汁可生食,味道甘甜而帶點酸味。
‧更多資料: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扛板歸 92年10月181頁http://biodata.tesri.gov.tw/wildplant/ 搜尋 扛板歸








扛板歸(學名:Polygonum perfoliatum),又名刺犁頭、老虎利、老虎刺、犁尖草、三角鹽酸、貫葉蓼、犁壁刺、山蕎麥、退血草、犁壁藤、老虎艽、蛇不過、蛇倒退、河白草、退西草、退血草、三角鹽酸,為蓼科蓼屬植物貫葉蓼的全草。其有化瘀補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動物實驗表明對腫瘤有抑制作用。利水消腫,清熱,活血,解毒。治食道、前列腺等部位癌症。原產地為中國大陸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台灣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刀傷草、馬尾絲



植物名稱︰
刀傷草
學名︰
Ixeridium laevigatum (Blume) J. H. Pak & Kawano
拉丁名稱:
Herba Ixeridii
英文名稱:
中文別名:
三板刀、馬尾絲、大公英、大本蒲公英、龍舌癀
來源:
本品為菊科 Composirae 植物刀傷草 Ixeridium laevigatum (Blume) J. H. Pak & Kawano 的全草。
藥用部位:
全草

植物型態解說:
刀傷草為多年生草本。高 15~45cm,全株具白色乳汁,莖單生或成叢生。基生葉叢生,葉柄常由葉片延伸而不明顯,葉片長橢圓形,長 6~25cm,寬 1~5cm,基部漸尖,先端尾尖,疏鋸齒緣或不整齊羽狀淺裂,並疏生細緣毛,葉背常呈灰白色。莖生葉稀疏,葉片漸小。花序具短中軸,著生頭狀花,排列呈繖房狀。花黃色,花徑 8~10cm。總苞長 5~6mm,苞片約 8 枚,鱗片狀,黑綠色,被微毛。瘦果狹披針形,有 10 稜,具多數冠毛,黃褐色。花期四季均有。
主產地:
台灣分佈廣闊,於全島山地之路邊,溪旁等處多見。
採收加工:
全年可採取全草,揀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藥材性狀:
本品為乾燥全草,多基生葉,少或無莖生葉。葉片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疏鋸齒緣或羽狀分裂,葉背常呈灰白色。頭狀花序,頂生,排列成繖房狀,舌狀花黃色。
性味歸經:
性寒,味甘苦。
功能主治:
具有消毒解熱、降壓、活血止痛、軟堅散結及理氣健胃等功用。主治流感咳嗽、咽喉發炎、口瘡、氣管炎、肺結核、肺炎、結
膜炎、肝炎、膽炎、胃炎胃痛、胃出血、腹腔膿腫、盆腔炎、乳癰、便血、吐血衄血、跌打內外傷、風濕病、瘀血氣滯硬結、黃水瘡、瘡癤腫痛、蟲蛇毒傷、皮膚病、陰囊濕疹及陰道潰爛等。外用主治皮膚病、皮膚潰爛、淋巴結腫等。
注意事項:
身體虛寒者不宜多服。單味不宜長久服用。
漫腫無頭,不紅不腫者禁外用;已經潰爛者亦忌用。台北市內雙溪森林藥用植物園編輯組



名稱 : 刀傷草別稱 : 一枝香、大本浦公英、馬尾絲、三板刀、龍舌癀學名 : Ixeris laevigata (Blume) schults-Bip.var.oldhami科屬 : 菊科分佈 : 全省平地、山野分類 : 菊科(Compositae),苦藚菜屬型態 : 多年生草本,高約30-90公分。根莖 : 莖葉具有白色乳汁。葉 : 根生葉發達,叢生於根際,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葉緣為羽狀淺裂,不規則之齒裂, 葉柄極短,具短微毛;莖生葉短小而數少,通常僅1-3片。花 : 頭狀花,黃色,頂生,排列成疏鬆的繖房狀花序,每一頭狀花由數朵小舌狀花組成,先端5齒裂,苞片為圓筒狀總苞,帶黑綠色,有微毛,雌雄同株。果實 : 瘦果狹披針形,具十稜翼,有短而細的喙,冠毛帶點灰褐色,四季都可以結果。花期 : 全年都可以開花,5-7月是盛開期。用途 : 消炎退癀、散風、行血、解熱、健胃。治癰疔、氣管炎、感冒、胃痛及外科炎症等。外敷腫毒、乳癰、刀傷、蛇傷。花期 : 四季開黄花

月下紅 虎耳草



‧中文名稱:
虎耳草 ‧英文名稱:
Saxfrage
‧學名:
Saxifraga stolonifera Meerb.
‧科名: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虎耳草屬(Saxifraga)
‧別名:
金線釣芙蓉、錦耳草、豬耳草、石荷葉、老虎耳、天荷葉、獅子草、佛耳草、蟹殼草、紅線草、月下紅、金絲草、耳朵紅、銅錢草、系系葉、金絲荷葉、絲棉吊梅、耳聾草、金錢荷葉、金線蓮、石丹藥、絲絲草、搽耳草、貓耳朵、耳朵草、紅絲絡、紅線繩、水耳朵。
‧原產地:
中國及日本。
‧分布:
十七世紀時由華南引入台灣,在中、北部中、低海拔的陰濕地帶相當常見。
‧用途:
1.觀賞用:葉形肉質,葉形搶眼,花朵奇特,常被種為觀賞用植物。2. 食用:可炒食或煮食。3. 藥用:性味:全草:微苦、辛、寒,有小毒效用:全草:袪風,清熱涼血,消腫解毒。治風疹,吐血,治中耳炎,咳嗽,咳血牙痛,瘰癧,凍瘡,濕疹、皮膚瘙癢,癰腫疔毒,蜂蝎螫傷。葉:鮮葉搗汁滴耳內,治耳疾、中耳炎;內服治小兒百日咳。
‧莖:
高 14~45 公分,具走莖,全株被毛,細長柔弱,紫紅色,落地後又生新株。
‧葉:
葉基生及莖生,肉質,具長柄,長可達 21 公分,腎狀圓形,長 1.7~7.5 公分,寬 2.4~12 公分,邊緣波浪形或淺裂,且有鈍齒,上面綠色,沿脈有蒼白色條斑,下面常帶紫紅色或有斑點,兩面被長伏毛。
‧花:
花春夏開放,白色至粉紅,紫或黃色,多朵排成圓錐花序,花莖從葉叢中抽出,長 15~45 公分;萼片 5,分離,卵形,稍不等大;花瓣 5,有紫斑或黃斑,上面 3 片較小,卵形,長 0.28~0.4 公分,下面 2 片大,為純白色,披針形,長 0.8~1.5 公分;雄蕊 10 枚,2 輪;心皮 2 枚,基部合生,花柱 2。花期在二至五月間。
‧果實:
蒴果卵形,2 室,具 2 喙,自花柱間開裂,長 0.4~0.5 公分;種子多數。
‧特性:
多年生草本,偶一或二年生,高 14~45 公分,具走莖,全株被毛,細長柔弱,紫紅色,落地後又生新株。葉基生及莖生,肉質,具長柄,長可達 21 公分,腎狀圓形,長 1.7~7.5 公分,寬 2.4~12 公分,邊緣波浪形或淺裂,且有鈍齒,上面綠色,沿脈有蒼白色條斑,下面常帶紫紅色或有斑點,兩面被長伏毛。花春夏開放,白色至粉紅,紫或黃色,多朵排成圓錐花序,花莖從葉叢中抽出,長 15~45 公分;萼片 5,分離,卵形,稍不等大;花瓣 5,有紫斑或黃斑,上面 3 片較小,卵形,長 0.28~0.4 公分,下面 2 片大,為純白色,披針形,長 0.8~1.5 公分;雄蕊 10 枚,2 輪;心皮 2 枚,基部合生,花柱 2。蒴果卵形,2 室,具 2 喙,自花柱間開裂,長 0.4~0.5 公分;種子多數。
‧更多資料:
http://biodata.tesri.gov.tw/wildplant/ 搜尋 虎耳草http://www.hulu.com.tw/tfd/€.htm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虎耳草 92年10月226頁




【性味】味苦;辛;寒;有小毒
【歸經】肺;脾;大腸經
功能】疏風;清熱;涼血解毒.主風熱咳嗽,肺癰,吐血,風火牙痛,風疹瘙癢,癰腫丹毒,痔瘡腫痛,毒蟲咬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搗汁滴,或煎水熏洗.
【注意】本品有毒、勿過量.
【摘錄】《中華本草》



虎耳草
  saxifrage
  亦作rockfoil。
  虎耳草(学名:Saxifraga stolonifera,Saxifrage,Creepinp Rockfoil 别名:石荷叶、金线吊芙蓉、金丝荷叶、耳朵红、老虎草):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ga stolonifera Meerb. 的全草。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虎耳草属(Saxifraga)植物的统称。原产于温带、副极带和高山地区。已经鉴定的约有300种。其中有许多种种於岩石庭园和花园边缘。该属植物花小,鲜豔;叶精美,是很受重视的花卉。高山种是开花最早的庭园花卉。维吉尼亚虎耳草(S. virginiensis)、宾州虎耳草(S. pennsylvanica)和俄勒冈虎耳草(S. oregana)是见於北美的少数几个野生种。硬皮虎耳草(S. callosa)、少妇虎耳草(S. cotyledon)和草地虎耳草(S. granulata)原产於欧洲,有几个变种花白色到淡粉红色,花枝多分枝而受赞誉。圆锥虎耳草(S. paniculata)原产於北温带,有许多大小、叶形、花色不同的花园品种。虎耳草(S. stolonifera)是一蔓生植物,有瀑布状的纤匐枝,是该属唯一作为窗台和吊篮植物而广泛栽种的观赏植物。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14~45cm,全株有毛。匍匐茎细长,赤紫色,全株被疏,先端着地长出新株毛。叶数片基生,肉质,密生长柔毛,叶柄长,紫红色;叶片广卵形或肾形,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钝锯齿,两面有长伏毛,上面有白色斑纹,下面紫红色或有斑点。圆锥花序,稀疏;花小,两侧对称,萼片5,不等大,卵形;花瓣5,白色,下面2瓣较大,披针形,上面3片小,卵形,都有红色斑点;雄蕊10;心皮2,合生。蒴果卵圆形,有2喙。花期5~8月,果期7~11月。
  

Saxifraga stellaris,虎耳草属的一种。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西南日本。叶从根出成束,叶面绿色,叶背和叶柄酱红色,心状圆形,有较长的柄,边缘波浪状有钝齿。圆锥花序。花小,白色,具紫斑或黄斑。花期4-5月。有花叶变种(var.variegata)叶较小,叶缘具不整齐的白色、粉红、红色的斑块,稀有珍贵。 喜半阴,凉爽,空气湿度高,排水良好。不耐高温干燥。在夏、秋炎热季节休眠,入秋后恢复生长。 繁殖可随时剪取茎顶已生根的小苗移植,每盆植数株,上盖玻璃保湿,成长后再分盆定植。如植于岩石园,可植于岩石北面,以免阳光直晒。若是盆栽,每盆栽一苗,可悬挂于窗前檐下,任其匍匐下垂。需经常喷水提高周围环境湿度。炎热季节要放置在通风凉爽处,控制水分。入秋恢复生长后,需增加浇水,每周施稀薄液肥2次。肥料需从叶下施入,以免沾污叶面和影响生长。 虎耳草茎长而匍匐下垂,茎尖着生小株,犹如金线吊芙蓉。可用于岩石园绿化,或盆栽供室内垂挂。它又是我国传统中草药。
  多野生于溪涧岩石林下荫湿处(溪旁树阴下,岩石缝内),现多作盆栽观赏。虎耳草全草可鲜用或晒干药用。春、夏秋采收,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虎耳草性微苦、辛、寒,具有消肿解毒之功效。一般肺热咳嗽可采鲜全草100克煎服。对风湿疹、皮肤瘙痒症,可采鲜草50克浸酒服用。采鲜草捣烂绞汁,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可治疗急性中耳炎。若患痔疮则宜选干全草烧烟熏疮或煎水池苍。治烫火伤,可用鲜全草捣汁抹涂于烫伤处,效果均佳
  == 化学成分 ==
  含槲皮素-5-葡萄糖甙(quercetin-5-glucoside, saxifragin)、槲皮甙(quercitrin)、氯原酸、熊果甙(arbutin)。
  == 性味 ==
  性寒,味辛、苦。
  == 功能主治 ==
  消炎,解毒。用于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大泡性彭膜炎、风疹瘙痒。
  【草药名】: 虎耳草【内容介绍】:
  【中文名】虎耳草(《履巉岩本草》)
  【类 别】全草类
  【异名】石荷叶(《纲目》),金线吊芙蓉、老虎耳(《生草药性备要》),系系叶(《简易草药》),天荷叶、金丝荷叶(《现代实用中药》),丝棉吊梅(《中国药植志》),耳聋草、猪耳草、狮子草(《福建民间草药》),金钱荷叶(《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金线莲(《江西民间草药》),石丹药(《四川中药志》),佛耳草、丝丝草、蟹壳草、搽耳草、猫耳朵(《湖南药物志》),耳朵草(《闽东本草》),红丝络、红线草、红线绳、水耳朵、月下红、金丝草、耳朵红、铜钱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虎耳草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40厘米,全体有毛。
  匍匐枝赤紫色,丝状,着地可生幼苗。
  叶数片,丛生在茎基部;圆形或肾形,肉质而厚,宽4~9厘米,先端浑圆,边缘浅裂状或波状齿,每浅裂疏生锯齿3~4个,基部心脏形或截形,上面绿色,下面带紫红色,有小圆点;叶柄长,基部膨大。
  花茎由叶腋抽出,比叶高2倍以上,赤色;总状花序长12~20厘米,苞片卵状椭圆形,先端尖锐,小花柄密被红紫色腺毛;萼5片,卵形,先端渐尖;花瓣5片,白色,不整齐,下面2片较大,上面3片较小;雄蕊10,不等长;蜂蕊1,子房球形,上位,花柱2歧,柱头细小。
  蒴果卵圆形,顶端2深裂,呈嘴状。
  种子卵形,具瘤状突起。
  花期6~7月。
  果期7~11月。
  生于阴湿处、溪旁树荫下、山间小溪旁或岩石上。
  分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扛、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但以花后采者为好。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硝酸钾及氯化钾、熊果酚甙。
  其叶绿体中所含的酚酶能将顺式咖啡酸氧化为相应的邻位醌,后者经自然氧化而生成马栗树皮素。
  【性味】①《履巉岩本草》:性凉,有毒。
  ②《纲目》:微苦辛,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祛风,清热,凉血解毒。
  治风疹;湿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痈,崩漏,痔疾。
  ①《履巉岩本草》:治痔疾肿毒,用少些晒干人马子(便桶)内烧熏。
  ②《纲目》:治瘟疫,擂酒服。
  生用吐利人,熟用则止吐利。
  又治聤耳,捣汁滴之。
  ③《生草药性备要》:治耳内暴热毒,红肿流脓疼痛,捶汁滴入耳,或加冰片消散而愈。
  ④《植物名实图考》:喉闭无音,用以代茶。
  亦治吐血。
  ⑤《分类草药性》:清肺热,治咳嗽,疗风疹、丹毒。
  ⑥《现代实用中药》:涂疮痈,冻疮,及毒虫刺伤等。
  ⑦《江西民间草药》:治肺热咳嗽气逆,吐血,肺痈吐臭脓,百日咳,肝火,童子痨。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湿消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外伤出血,急慢性中耳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汁滴或煎水熏洗。
  【选方】①治中耳炎:鲜虎耳草叶捣汁滴入耳内。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荨麻疹:虎耳草、青黛。
  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③治风丹热毒,风火牙痛:鲜虎耳草一两,水煎服。
  (《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④治风疹瘙痒,湿疹:鲜虎耳草五钱至一两。
  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⑤治湿疹,皮肤瘙痒:鲜虎耳草一斤,切碎,加95%酒精拌湿,再加30%酒精1000毫升浸泡一周,去渣,外敷患处。
  (《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⑥治肺热咳嗽气逆:虎耳草三至六钱,冰糖半两。
  水煎服。
  ⑦治百日咳:虎耳草一至三钱,冰糖三钱。
  煎服。
  ⑧治肺痈吐臭脓:虎耳草四钱,忍冬叶一两。
  水煎二次,分服。
  ⑨治吐血:虎耳草三钱,猪皮肉四两。
  混同剁烂;做成肉饼,加水蒸熟食。
  (⑥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血崩:鲜虎耳草一至二两,加黄酒、水各半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⑾治痔疮:虎耳草一两,水煎,加食盐少许,放罐内,坐熏,一日二次,(《江西民间草药》) ⑿治冻疮溃烂:鲜虎耳草叶捣烂敷患处。
  (《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取虎耳草鲜叶数片,捣汁,纱布过滤,加适量冰片,装入滴眼瓶内备用。
  用时先用3%双氧水洗涤外耳道,将脓性分泌物清除干净,然后取虎耳草液滴耳,每次1~2滴,每日3次。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31例,急性25例平均3天治愈,慢性6例平均7天见效。
  相关花语:
  石荷叶、老虎草、虎耳草的花语:真切的爱情。

淡竹


淡竹葉

【英文名】 HERBA LOPHATHERI 【英文名】 HERBA LOPHATHERI
【別名】碎骨子、山雞米、金雞米、迷身草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莖葉。 夏季未抽花穗前採割,曬乾。
【制法】除去雜質,切段。
【性狀】本品長25~75cm。 莖呈圓柱形,有節,表面淡黃綠色,斷面中空。葉片披針形,有的皺縮捲曲,長5~20cm ,寬1~3.5cm;表面淺綠色或黃綠色。葉脈平行,具橫行小脈,形成長方形的網格狀,下表面尤為明顯。氣微,味淡。
【鑑別】本品葉的表面觀:上表皮細胞長方形或類方形,垂週壁薄,波狀彎曲,其下可見圓形柵欄細胞。 下表皮長細胞與短細胞交替排列或數個相連,長細胞長方形,垂週壁波狀彎曲;短細胞為啞鈴形的矽質細胞和類方形的栓質細胞,於葉脈處短細胞成串;氣孔較多,保衛細胞啞鈴形,副衛細胞近圓三角形,非腺毛有三種:一種單細胞長非腺毛;一種單細胞短非腺毛,呈短圓錐形;另一種為雙細胞短小毛茸,偶見。
【功能主治】清熱除煩,利尿。 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用於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6 ~9g。
【貯藏】置乾燥處。
【備註】
(1)淡竹葉的塊根形似麥冬,華東地區有稱之為“竹葉麥冬”者,非中藥之麥冬。
(2)淡竹葉並非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Munro var. henonis (Miff) Stapf. ex Rehd.之葉。
(3)江蘇地區有以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全草稱淡竹葉,二者療效不同,不宜混(4)用於清心,可與黃連、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於滲利濕熱,可與滑石、茵陳、通草等同用。
(5)淡竹葉一藥,始載於《本草綱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葉(鮮竹葉),而是另一種草本植物“淡竹葉”的葉。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有竹葉等藥所組成的方劑,它所用的竹葉,都是鮮竹葉,不是淡竹葉。鮮竹葉與淡竹葉兩藥都能清心除煩、利小便,但鮮竹葉清心熱的效果較好,且能涼胃,又能用治上焦風熱;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好,以滲濕泄熱見長。 如需用鮮竹葉,必須臨時採集。淡竹葉的根,據文獻記載,能破血墮胎,有待研究。
【摘錄】《中國藥典》

雙面刺



‧中文名稱:
雙面刺 ‧英文名稱:
Glittering Prickly-ash
‧學 名: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Fagara nitida Roxb.
‧科 名:
芸香科(Rutaceae) 花椒屬(Zanthoxylum)
‧別 稱:
崖椒、兩面針、花椒、黃根、胡根、山胡椒、古月娘、白馬屎、鳥不宿、鳥踏刺、上山虎、崖根、鱟殼刺、碌碡藤、Zyabansaru(排灣)
‧原產地:
摩碌甲、新幾內亞、大陸華南一帶、海南島、琉球及台灣
‧分布:
常生長於全島海邊至低海拔山地,最高可達 700 公尺處,叢林或路旁,甚為普遍。
‧用 途:
1. 園藝觀賞用:老幹上紋路別緻,表面常有翼狀凸起,可為頂好的藝術品。
2. 多數鳳蝶幼蟲之食草:其嫩葉是玉帶鳳蝶、黑鳳蝶的主要食草。
3. 藥用:果實入藥,鎮咳。消炎,及作含嗽劑以治喉齒病。能消腫解毒、舒經活血止痛,袪風消炎止癢主治咽喉腫痛、牙痛、胃痛、神經痛、腸絞痛、十二指腸及胃潰瘍、腰肌勞損痛、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性味:根莖:辛、苦、平,有小毒。效用:根莖: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根及枝葉:袪風,通經絡、消腫、止痛。治風濕、跌打腫痛、腰肌勞損,胃痛,牙痛,咽喉痛,毒蛇咬傷,跌撲腫痛,風濕痺痛,支氣管炎,咳嗽發燒,痧病。
‧莖:
木質藤本,莖伸長,長可達 10 公尺以上,攀援性,枝條、葉軸及小葉之中肋有短鉤刺;老莖條上平滑無刺,具多數分枝,小枝獨立或斜上昇,常具有反捲鉤刺;老莖有脊骨突起,所以雙面刺有碌碡藤的別稱。
‧葉:
葉為三出複葉或有時為一回羽狀複葉,如為後者則小葉僅有 5 枚,互生;小葉 2~4 對,對生,有光澤,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 4~12 公分,寬 3~5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或漸尖,革質,粗鋸齒緣,幼時葉表裏兩面中肋有針刺,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淡綠色;葉柄長 2~5 公分,有針刺;小葉柄長 0.3~0.4 公分,平滑,光滑無毛。
‧花:
花小,多數,淡黃色或淡黃白色而有清香,開放時徑 0.35~0.45 公分,呈頂生的圓錐花序;花序長 10~30 公分,分枝水平狀伸展;花柄長 0.25~0.4 公分,略有毛茸;花萼長 0.08~0.1 公分,常光滑無毛,齒裂常以較寬的裂隙隔離;花瓣卵形或長橢圓形,長 0.35~0.5 公分,先端銳尖;雄蕊 8~10 枚,有時亦有 7 枚者;花絲細長,長 0.15~0.4 公分,至基部突變為寬大;雌性生殖器由 4 枚心皮組成,長 0.15~0.2 公分,光滑無毛; 柱頭在授粉時合生。
‧果:
果實狀心皮呈蓇葖果狀,近似球形,徑約 0.5~0.6 公分,成熟開裂;種子黑色,具有光澤,有麻辣味。
‧特徵:
攀緣性藤本灌木,枝條有倒鉤刺,老莖有脊骨突起;小枝,葉軸及小葉均具刺。羽狀複葉,小葉 3~5 枚甚至可達 7 枚,雙面有刺,葉質地略厚且有光澤,長橢圓形,長 6~8 公分,寬 2~3公分,有短柄,小葉柄長 0.2~0.4 公分,葉肉上有油點。花序總狀腋生,花梗暗紅色,花淡黃白色。果球形,徑 0.4~0.5 公分,成熟時開裂,種子黑色並有麻辣味。但也一些植株,有的是單面有刺、甚至是雙面都沒有刺。雙面刺葉呈羽狀複葉,橢圓形,它的名字便是因葉中肋兩面都長有暗紫紅色的刺而來,不過有些植株只在葉背面有刺。但也一些植株,有的是單面有刺、甚至是雙面都沒有刺。
‧其他:
http://plant.tesri.gov.tw/plant/ 搜尋 雙面刺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六卷 p78雙面刺民870730初版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崖椒 92年10月279頁

玉米鬚

玉蜀黍
[異名][來源][原植物][採收加工][藥材及產銷][藥材鑑別][化學成分][藥理][飲片性狀][藥性][功能與主治][應用與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貯藏][附注]
[音譯] Yu shu shu
[生藥名] STIGMA SEU SPADIX MAYDIS
[異名]
番麥、玉米(台灣);包麥米、包穀、玉麥、玉麥鬚、包穀鬚(《滇南本草》),玉米鬚。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 mays L.的根、葉、花柱(玉麥鬚)、雌花序軸(包穀心)、穎果(包穀)。
[原植物]
一年生高大草本,高1~4公尺,通常不具分枝,基部各節具氣生根,入土成支柱。葉鞘包桿,具橫脈;單葉互生,葉片寬大,扁平,劍形或披針形,邊緣呈波狀皺折,中脈明顯。花單性同株;雄花序出自莖頂,大形圓錐狀;分枝長而多,含多數密集小穗,小穗有小花2朵,一朵近於無柄,一朵具柄,每小花有等長的穎2枚,膜質,卵形,先端短尖;內外稃均透明膜質,幾與穎等長或稍短;雄蕊3枚;雌花序著生於葉腋,圓柱狀穗狀花序,全部為多數葉狀總苞所包;穗軸粗而肥厚,上面排列8~18列或更多列小穗;花柱絲狀,極長,頂端常突出於總苞外,雌小穗無柄,成對,有不孕小花和結實小花各一朵,外有二穎;各小花有內外稃,外稃透明;結實小花中有發育完全的雌蕊,與發育不全的雄蕊;不孕小花中則雌雄蕊都不發育。穎果略呈球形,成熟時,裸露於肥厚穗軸上,黃色或白色。花果期6~9月。台灣各地都有栽培。栽培於氣溫較高,雨量多而分布均勻,但日照較少的農田或坡地。

[化學成分]
玉米鬚含生物鹼、苦味糖、皂、脂防油、揮發油、隱黃素(cryptoxanthin)及大量硝酸鉀、維生素C、維生素K3、維生素E(生育酚α-tocopherolguinone)、β-谷甾醇、豆甾醇、苯甲酸、檸檬酸、酒石酸、草酸等。鮮玉麥鬚含玉蜀黍酸、脂肪抽、樹脂、糖類及一種揮發性生物鹼。莖葉含多糖。新鮮葉中含阿魏酸的雞納酸酯以及對羥基桂皮酸的雞納酸酯。玉米軸含多糖,水解為木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種子含玉蜀黍嘌呤(zeatin)、尿囊素(allantoin)。
[藥理]
1.
利尿:
玉米鬚在服藥後6小時內,使尿量與尿中氯化物均增加30%以上。玉米鬚與咖啡因並用,有協同作用。
2.
降壓:
玉米鬚煎劑,靜注具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重復給藥,仍出現降壓作用。
3.
對心臟的作用:
玉米鬚煎劑,對蟾蜍離體心臟,小量略呈興奮作用,人劑量則呈抑制作用。對在位兔心無明顯作用。
4.
利膽:
玉米鬚促進膽汁分泌,減少膽紅素的含量,降低膽汁的粘稠性。
5.
抗腫瘤:
玉米莖、葉和玉米心中含多糖等成分,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和肉瘤180有效。
6.
其他作用:
玉米鬚尚有降血糖、止血、促進傷口愈合、局部輕度止痛、抗炎等作用。
7.
毒性:
毒性很小,對兔致死量,靜注為250mg/kg。利尿有效劑量為1.5mg/kg,故安全範圍大,對心臟、呼吸等無影響。臨床使用甚為安全,玉米各種制劑,口服幾無毒性。
[藥性]
1.
玉麥鬚:甘,微溫。
2.
玉蜀黍(穎果):甘,平。
[功能與主治]
1.
玉麥鬚:
清熱利尿,除濕退黃,降壓,降糖,消腫止血。用於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水腫,濕熱黃疸,糖尿病,高血壓病,膽道結石。
2.
玉蜀黍(穎果):
調胃和中,祛濕,散火清熱。
[應用與配伍]
[用法用量]
30~60g,水煎服。
[使用注意]
[附方]
1.
婦人乳結紅腫,乳汁不通,紅腫疼痛,怕冷發熱,頭痛體困:
玉麥鬚新鮮焙乾為末,不拘多少,引點酒服。(《滇南本草》)
2.
急、慢性膀胱炎,尿道炎及膽囊炎,膽石,浮腫,糖尿病等症:
玉麥鬚適量煎服。(《滇南本草》)
3.
喉痛:
玉米心、甜菜根、四稜豆根,各10g,紫米6g,共放於冷開水中浸泡3小時,取藥水內服《西雙版納古傣醫藥驗方注釋》。
4.
勞傷吐血:
玉米鬚、小薊、燉五花肉服。(《中藥大辭典》)
5.
吐血及紅崩:
玉米鬚、熬水燉肉服。(《中藥大辭典》)
6.
腎炎,初期結石:
玉蜀黍鬚,分量不拘,煎濃湯,頻服。(《中藥大辭典》)
7.
糖尿病:
玉蜀黍鬚60g,煎服。(《中藥大辭典》)
8.
慢性鼻炎
玉米鬚曬乾卷煙抽。
9.
急性尿路感染
玉米鬚(或蕊)、車前草、扁蓄草各30克,煎水代茶飲。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附注]
1.
由於玉米的油性大,在較濕的環境下受熱後易發酵,產生大量黃麴毒素,而黃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大的致癌物質。所以貯存玉米應防止其受熱潮濕,發現霉變的玉米(變色、破碎)一定不可食用。
參考文獻
《雲南中藥誌》
《家庭食品全書》


【玉米須的功效介紹】:
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玉米須(《四川中藥志》)
【異名】玉麥須(《滇南本草》),玉蜀黍蕊(《現代實用中藥》),棒子毛(《河北藥材》)。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植物形態詳玉蜀黍條。
【化學成分】含脂肪油2.5%、揮髮油0.12%、樹膠樣物質3.8%、樹脂2.7%、苦味糖甙1.15%、皂甙3.18%、生物鹼O.05%。還含隱黃素、抗壞血酸、泛酸、肌醇、維生素K、谷甾醇、豆甾醇、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草酸等。
【藥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玉米須對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但作用較弱。其水浸膏甲醇不溶部分經過透析者(甲)利尿作用最強,無論口服、皮下或靜脈注射均有顯著效果。 利尿作用主要是腎外性的,對腎臟的作用很弱。
②對循環系統的作用麻醉犬靜脈注射煎劑有顯著降壓作用,但對慢性頸動脈皮橋狗,每日服藥,連續3週,並無降壓作用。甲在低濃度時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
③降低血糖作用玉米須的發酵製劑對家兔有非常顯著的降低血糖作用。
④利膽、止血作用玉米須製劑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其粘度,減少其膽色素含量,因而可作為利膽藥用於無並發症的慢性膽囊炎、膽汁排出障礙的膽管炎患者。它還能加速血液凝固過程,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含量,提高血小板數,故可作為止血藥兼利尿藥應用於膀胱及尿路結石。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味甘。
②《現代實用中藥》:甘,平。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味甘淡,無毒。【功用主治-玉米須的功效】利尿,泄熱,平肝,利膽。 治腎炎水腫,腳氣,黃疸肝炎,高血壓,膽囊炎,膽結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淵,乳癰。
①《滇南本草》:寬腸下氣。治婦人乳結,乳汁不通,紅腫疼痛,怕冷發熱,頭痛體困。
②《嶺南採藥錄》:和豬肉煎湯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瀝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湯頻服。
③《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對腎髒病、浮腫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又為膽囊炎、膽石、肝炎性黃疸等的有效藥。
④《民間常用草藥彙編》:能降低血壓,利尿消腫。治鼻血、紅崩。
⑤《河北藥材》:治水腫性腳氣。
⑥《浙江民間草藥》:開胃,平肝,祛風。
⑦《四川中藥志》:清血熱,利小便。治黃疸,風熱,出疹,吐血及紅崩。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燒煙吸入。
【選方】
治水腫:玉蜀黍須二兩。 煎水服,忌食鹽。 (《貴陽市秘方驗方》)
②治腎臟炎,初期腎結石:玉蜀黍須,分量不拘,煎濃湯,頻服。
③治肝炎黃疸:玉米須、金錢草、滿天星、鬱金、茵陳,煎服。
④治勞傷吐血:玉米須。小薊,燉五花肉服。
⑤治吐血及紅崩:玉米須,熬水燉肉服。
⑥治風疹塊(俗稱風丹)和熱毒:玉米須燒灰,兌醪糟服。 (③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⑦治糖尿病:玉蜀黍須一兩。 煎服。煎服。 (《浙江民間草藥》)
⑧治原發性高血壓病:玉米須、西瓜皮、香蕉。煎服。 (《四川中藥志》)
⑨治腦漏:玉蜀黍須曬乾,裝旱煙筒上吸之。(《浙江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腎炎取乾燥玉米須50克,加溫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約得300~400毫升藥液,過濾後內服,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治療慢性血管球性腎炎9例,經10個多月觀察,其中3例獲得痊癒,2例進步,其餘4例療效不明顯。 玉米須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利尿,腎功能改善,浮腫消退或減輕,尿蛋白消失或減低等方面。 部分病例連續服用6個月未見毒性副作用。
②治療腎病綜合徵每次用乾玉米須60克,洗淨煎服。每日早晚兩次。同時服氯化鉀1克,每日3次。臨床治療12例,其中10例伴有嚴重的周身性水腫,或有胸水及腹水,2例水腫較輕;治療3個月後,9例水腫完全消退,2例大部消退。 最快1例於服藥後15天水腫全消。一般於服藥3天即開始有利尿現象,同時尿蛋白、非蛋白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少數病例血漿蛋白有所升高,部分病例的酚紅試驗及血壓轉為正常。
③治療急性溶血性貧血並發血紅蛋白尿曾治療2例食用野生植物招鳥棒中毒引起的本病,即以玉米須1~2兩煎劑內服,2例分別於服用4小時及6小時後,尿量增加,肉眼已看不到醬油樣的血尿;以後黃疸減退或消失。治療過程中均曾同時靜脈滴注5%葡萄糖鹽水、維生素丙及輸血。 據觀察,玉米須不但能利尿,可能具有抗溶血、抗過敏及解毒等作用。

本站所有內容『 無任何醫療結果擔保 』僅供專業人士參考,並且也無法取代醫生的診斷,因此強烈建議任何的「醫療行為」,仍須透過正常管道的醫生處方。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黑血藤



黑血藤黑血藤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黑血藤《全國中草藥彙編》
【別名】褐毛黎豆、肉麻繩、黑肉風、牛豆藤
【來源】豆科黑血藤 MucunacastaneaMerr.,以老莖入藥。
【生境分佈】廣東、海南。
【性味】澀,涼。
【功能主治】清肺熱,止咳,舒筋活血。主治肺燥咳,咳血,腰膝酸痛,月經不調,貧血,萎黃病。
【用法用量】1~3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黑血藤《中華本草》
【出處】始載於《新華本草綱目》。
【拼音名】HēiXuèTénɡ
【英文名】macrocarpaNucuma
【別名】老鴉花藤、大血藤、血藤、嘿良龍。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長莢油麻藤的老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cunamacrcocarpaWall.[M.castaneaMerr.;M.wangiiHu]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採收,割取莖藤,鮮用,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長莢油麻藤木質大藤本,長達70m。有突起的褐色皮孔和縱棱,老莖常無毛。三出複葉,互生;葉柄長8-13cm,葉軸長2-4.5cm,小葉柄長0.5cm,均被伏貼蒼白或銹色毛;托葉密被毛,早落;項生小葉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長10-19cm,寬5-10cm,先端微凹,基部近圓形;側生小葉不對稱,中脈偏向上緣,長10-17cm,基部截形或微心形;葉脈兩面突起。 總狀花序生於老莖上,長5-23cm,有側枝5-12,每枝有花2-3朵;花梗長達1cm,與花軸密被深褐色短柔毛,並雜有紅褐色硬毛;苞片與小苞片早落;萼寬杯形,密被柔毛,萼管長0.8-1.2cm,寬1.2-2cm,萼齒三角形,最下的萼齒較長;花冠深紅紫色,旗瓣先端圓形或微缺;雄藍10,二體。 莢果木質條形,近念珠狀,長26-45cm,寬3-5cm,厚達1cm,密生鏽色柔毛,有不規則皺紋。 種子6-12顆,黑色,盤狀,長寬見相等。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1200m的山谷疏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藤莖呈圓柱形,稍扭曲,直徑1-3.5cm。 表面灰棕色至深褐色,具多數縱溝,皮孔橢圓形,橫向排列,直徑l-4mm;質堅硬,難折斷。 橫切面韌皮部樹脂狀分泌物黑褐色,木質部黃褐色,導管孔洞狀,放射狀整齊排列,韌皮部與木質部相間排列呈數層同心性環,髓部細小。氣微,味淡而微澀。
顯微鑑別莖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栓內層由2-4列排列較整齊的含晶厚壁細胞組成,內含草酸鈣方晶。 皮層10餘列細胞,棕色;散在少數石細胞,有的腔中含草酸鈣方晶。 中柱鞘為石細胞和少數纖維組成的厚壁細胞環帶,內外側細胞中多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維管系統異型,由多數外韌型維管束排列成數輪同心環;韌皮部射線明顯,寬廣,數列至10餘列細胞;分泌細胞l-6個相聚組成切向條狀,層狀排列,內含棕色物;纖維束多分佈於韌皮部周圍,形成纖維束鞘。 形成層不明顯。 木質部射線由非木化薄壁細胞組成,寬廣,數列至10餘列細胞;導管形大,多單個散在,少2個並列,導管周圍木薄壁細胞較厚,木化;木纖維為晶纖維,成束,多分佈於導管周圍,少數散在於薄壁組織中。髓居中,由大形薄壁細胞組成,細胞紋孔明顯,孔溝可見;環髓可見多數分泌細胞;草酸鈣方晶可見。
化學成份】藤莖中含羽扇烯酮(lupenone),無羈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5.22-豆甾二烯-3β-醇(△5.22stigmasten-3β- ol),二十四烷酸a-單甘油酯(tetracosanoicacid2,3-dihydroxypropylester),二十五烷酸a-單甘油酯(pentacosanaicacid2,3-dihydroxypropylester)和二十六烷酸a-單甘油酯( hexa-cosanaicacid2,3-dihydroxypropylester)。 种子含L-多巴(L-dopa)4.39%。種子含L-多巴(L-dopa)4.39%。
【性味】苦;澀;性涼
【歸經】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清肺潤燥;通經活絡;肺熱燥咳;咳血;腰膝酸痛;風濕痺痛;手足麻木;癱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 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炒熱包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老莖:味澀、性涼。 有補血、活血、通經壯骨的功能。用於風濕痺痛,貧血,萎黃病,月經不調,腰腿痛,癱瘓。
【摘錄】《中華本草》

心臟草 芸香





‧中文名稱:
芸香 ‧英文名稱:
Common Rue
‧學 名:
Ruta graveolens Linn.
‧科 名:
芸香科(Rutaceae)芸香屬(Ruta)
‧別 稱:
臭芙蓉、心臟草、臭節草、臭草、恩寵之草
‧原產地:
地中海沿岸地區
‧分 布:
栽培
‧用 途:
1.觀賞用:枝葉翠綠,帶有銀白色澤,花色鮮黃,是很搶眼的綠化植物。2.食用:芸香葉味苦,富含鐵質和礦物質,少量加入食物、飲料或酒中,可增加麝香氣味。3.藥用:性味:全草:辛、苦、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治感冒發熱,牙痛,月經不調,小兒濕疹,瘡癤腫毒,跌打損傷,經痛,閉經,蛇蟲咬傷。芸香因含檸檬油、桉油精、香豆素等成分,是強力的治療用藥,惟必須依照專家指示使用;芸香具催經之效、能促進食慾、刺激發汗、膽汁分泌,亦能強化血管,其抗痙攣作用能治療高血壓、癲癇及腹痛;另芸香軟膏可緩和風濕痛、關節炎及神經痛等症;葉的浸泡液用來洗眼睛可消除疲勞。4.驅蟲用:芸香葉曬乾後可作殺蟲劑及傷口殺菌劑,用以驅除螞蟻效果不錯。
‧莖:
基部木質,高約 50~100 公分,各部無毛,二年生莖桿會逐漸木質化。
‧葉:
羽狀複葉,葉色略帶藍綠,背面有明顯油包,葉有柄,二至三回羽狀複葉,全裂至深裂,長 6~12 公分,全緣或微有鈍齒,小葉長 1~2公分,全緣。
‧花:
聚繖花序,頂生;花盛開時直徑 2 公分;花瓣金黃色,雄蕊 8 或 10,花期 4~6 月。
‧果實:
蒴果,種子有稜,種皮有瘤狀凸起。6~8 月種子成熟。
‧特 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基部木質,高約 50~100 公分,各部無毛,二年生莖桿會逐漸木質化。羽狀複葉,葉色略帶藍綠,背面有明顯油包,葉有柄,二至三回羽狀複葉,全裂至深裂,長 6~12 公分,全緣或微有鈍齒,小葉長 1~2公分,全緣。聚繖花序,頂生;花盛開時直徑 2 公分;花瓣金黃色,雄蕊 8 或 10,花期 4~6 月。蒴果,種子有稜,種皮有瘤狀凸起。6~8 月種子成熟。全株具特殊氣味,曬乾後散發牛奶香。因具特殊氣味,古時用於驅魔辟邪;莖葉為插花之優良素材;少量煎煮可提昇香氣、防蟲、藥用。
‧其 他:
更多資料: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芸香 92年10月278頁 http://biodata.tesri.gov.tw/wildplant/ 搜尋 臭芙蓉
芸香 芸香科 林榮貴‧葉正龍
【學名】Ruta graveolens Linn.
【別名】臭草、小香草、荊芥七、臭芙蓉。
【產地】原產歐洲。台灣多為栽培。
【形態】【產地】多年生,叢生小灌木。直立,高可達1米。全株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光滑無毛,有腺點。葉淺藍綠色互生,葉片2至3回羽狀全裂或深裂,末回小葉或裂片倒卵狀長圓形或匙形,全緣或鈍鋸齒緣。聚繖花序生枝頂,春天開金黃色花。花瓣4~5片,雄蕊8~10枚。蒴果4至5室,球形,熟時開裂。花期春季。果期為夏、秋之間。
【採製】藥用全草。全年可採,鮮用或晒乾用。
【成分】全草含揮發油。如rutarin、rutacultin、isoimperatorin(異歐前胡素)……等。
效用】味辛,微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抗組織胺,抗皮膚過敏,尚有麻痺鎮 痛作用。主治感冒發熱、小兒驚風、胃痛、經閉、小兒濕疹、頭癤、跌打損傷、瘡 癤腫毒、蛇蟲咬傷。※孕婦忌服。
應用】1.治高血壓:芸香5錢至1兩,水煎服。
2.治胃痛:臭草5錢,水煎服。
3.治小兒濕疹:鮮臭草莖、葉2至3錢,綠豆3錢(要炒殼打開),開水泡服。
4.治心臟性高血壓:臭草2兩、野田七1兩,水煎服。
5.治小兒生小癤:臭草葉搗汁調青黛敷。
6.治心臟病:臭草3兩、人嵾、麥門冬、天門冬各4錢,瓜子金5錢,水煎服。
芸香嫩葉+人嵾沖熱茶服(心臟)。

穿山龍

科名:薯蕷科
属名:薯蓣属屬名:薯蕷屬
(英)Japan Yam Rhizome
別名穿龍薯蕷野山藥 、串地龍、地龍骨、龍萆。 【異名】穿龍骨、穿地龍(《東北藥植志》),狗山藥(《河北藥材》),山常山(《山東中藥》),穿山骨(《中國藥植圖鑑》),火藤根(《陝西中草藥》),粉萆薢、黃薑、土山薯(《中國經濟植物誌》),竹根薯、鐵根薯、雄姜、黃鞭(《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地龍骨、山花啦、金剛骨(《河北中藥手冊》),串山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穿龍薯蕷的根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根莖橫走,栓皮呈片狀脫落,斷面黃色。莖左旋,無毛。 葉互生,掌狀心形,變化較大,長8~15cm,寬7~13cm,邊緣作不等大的三角狀淺裂、中裂或深裂,至頂生裂片較小,全緣。花單性異株,穗狀花序腋生;雄花無柄,花被6裂,雄蕊6;雌花常單生,花被6裂。 蒴果倒卵状椭圆形,有3宽翅。蒴果倒卵狀橢圓形,有3寬翅。 种子每室2枚,生于每室的基部,四周有不等宽的薄膜状翅。種子每室2枚,生於每室的基部,四周有不等寬的薄膜狀翅。 花期6~8月,果期8~10月。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於山坡林邊、灌木林下及溝邊。主產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
採製春、秋季採挖,挖取根莖,除去鬚根、外皮(栓皮),曬乾。
性狀根莖呈圓柱形、類圓柱形,稍彎曲,有指狀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3~1.5cm。表面棕色或黃色,兩側散生須狀細根或細根斷痕。質堅硬,斷面平坦,白色或類白色,粉性。 氣微,味苦澀。
化學成分主要含薯蕷皂甙(dioscin)等多種甾體皂甙。
性味性溫,味甘、苦。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止咳化痰,祛風止痛。用於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損傷、閃腰、咳嗽喘息、氣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乾品6-9g,鮮品30-45g;或浸酒。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 編輯本段 ] 药理作用藥理作用 1.镇咳作用:小鼠口服总皂甙、水溶性或水不溶性皂甙、分子筛l号(乙醇回流浓缩液加乙醚即有析出物沉下,析出物的水溶液浓缩后通过分子筛,先后得分子筛l号和2号)或腹腔注射煎剂,都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
1.鎮咳作用:小鼠口服總皂甙、水溶性或水不溶性皂甙、分子篩l號(乙醇回流濃縮液加乙醚即有析出物沉下,析出物的水溶液濃縮後通過分子篩,先後得分子篩l號和2號)或腹腔注射煎劑,都有明顯的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 薯蓣皂甙元无效。薯蕷皂甙元無效。 镇咳有效部分主要在极性最强的部分,此外甾体皂甙在较大剂量时也有效。鎮咳有效部分主要在極性最強的部分,此外甾體皂甙在較大劑量時也有效。
2.祛痰作用:小鼠口服總皂甙、水不溶性皂甙、分子篩l號或腹腔注射煎劑均有顯著的祛痰作用(酚紅法),水溶性皂甙效果不顯著。 主要有效成分是甾體皂甙類。
3.平喘作用:豚鼠口服分子篩l號有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法),分子篩2號及薯蕷皂甙元均無效。 煎劑對組織胺或乙酰膽鹼噴霧引起的支氣管痙攣都有預防作用。平喘有效成分在極性最強的部分及甾體皂甙,但均需較大劑量方有效。
4.對心血管的作用:總皂甙10mg/kg能顯著降低兔血膽甾醇及血壓,延緩心率、增強心收縮振幅、增加尿量、降低β/α脂蛋白比例,改善冠狀循環,認為對輕度動脈粥樣硬化病人有效。又有報告,總皂甙3mg/kg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之血膽甾醇水平,並無明顯降低作用,而對主動脈斑塊、肝臟脂肪沉積有減輕作用。 400mg/kg灌胃3天,第3天再腹腔注射同量藥物,能顯著增加小鼠冠脈流量(銣86示踪法),並能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冠脈收縮(兔心電圖法),但它對大鼠心肌耗氧量有增加作用,水溶性總皂甙給麻醉犬靜脈注射(70mg/kg),可引起血壓下降,十二指腸給藥則無此作用。煎劑1g/kg腹腔注射對小鼠有鎮咳和祛痰作用,0.5-1.0g/kg對組胺等引起的豚鼠喘息有對抗作用,祛痰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甾體皂甙Dt ,鎮咳作用的有效部分是極性最強的部分-Ⅵ號。
[ 編輯本段 ] 中药化学成分中藥化學成分 穿山龍含薯蕷皂甙(dioscin),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穗菝葜甾甙(asperin),25-D-螺甾-3,5-二烯(25-D-spirosta-3,5-diene)及對羥基芐基酒石酸(piscidic acid)。
[ 編輯本段 ] 药(毒)理学藥(毒)理學 。小鼠腹腔注射煎劑半數致死量第一批製劑為9.9g生藥/kg,第二批為19g生藥/kg。口服總皂甙,小鼠半數致死量為2.21土0.14g/kg。
[ 編輯本段 ] 生态环境生態環境
1.穿龍薯蕷生長於海拔300-2000m的山坡、林邊、河谷兩側或灌木叢中,山脊路旁、溝邊也有。
2.柴黃薑生於海拔1000-1800m的河谷灌叢和稀疏雜木林下及林緣。
[ 編輯本段 ] 各家论述各家論述
1.《東北藥植志》:舒筋活血,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
2.《山東中藥》:治風寒濕痺。
3.《陝西植藥調查》:制瘧,止疼,消腫。
4.《陝西中草藥》:治咳嗽,風濕性關節炎,大骨節病關節痛,消化不良,瘧疾,跌打損傷,癰腫惡瘡。
[ 编辑本段 ] 资源分布資源分佈
1.穿龍薯蕷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除新疆)及河南、湖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川等地。
2.柴黃薑分佈於陝西秦嶺以南和甘肅南部、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 編輯本段 ] 药方选录藥方選錄
①治腰腿酸痛,筋骨麻木:鮮穿山龍根莖二兩。水一壺,可煎用五、六次,加紅糖效力更佳。 (《東北藥植志》)
②治勞損:穿山龍五錢。 水煎冲红糖、黄酒。。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大骨節病,腰腿疼痛:穿山龍二兩。白酒一斤,浸泡七天。每服一兩,每天二次。 (《河北中藥手冊》)
④治閃腰岔氣,扭傷作痛:穿山龍五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⑤治瘧疾:火藤根三錢,青蛙七、野棉花各二錢。發病前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⑥治癰腫惡瘡:鮮火藤根、鮮苧麻根等量。搗爛敷患處。 (《陝西中草藥》)
⑦治慢性氣管炎:鮮穿山龍一兩。 削皮去根鬚,洗淨切片加水,慢火煎二小時,共煎二次,合併濾液,濃縮至100毫升。 分早晚二次服,十日為一療程。(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 編輯本段 ] 中药化学鉴定中藥化學鑑定 理化鉴别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約2g,加水30ml,水浴上加熱10min,濾過。取水提取液2ml,置於具塞試管,振搖1min,產生大量峰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沒有明顯消失。(檢查皂甙)
(2)取上述水提取液2ml,加入2%紅細胞混懸液5-10滴,放置數分鐘,血液逐漸被溶解致使提取液呈紅色透明液。 (檢查皂甙)
(3)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加熱浸提,濾過。濾液蒸去乙醇,放冷,殘渣溶於少量醋酸中,加醋酐和濃硫酸,應顯紫紅色。 (檢查皂甙)
(4)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g,加2mol/L鹽酸約10ml,加熱水解4h,濾過。殘渣用水洗至中性,60℃真空乾燥2h,加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4h,提取液蒸乾後加氯仿2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薯蕷皂甙元用氯仿製成每1ml含1mg作對照。各取10μl點於同一矽膠-10%CMC板上,用氯仿-丙酮(93:7)展開,噴霧3%磷鉬酸醇試液,加熱顯色。 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 編輯本段 ] 临床运用臨床運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應用穿山龍片劑(每片含原生藥2.5g),第一療程每日2次,每次2片;第二療程每日3次,每次2片,均以10天為一療程。 治療26例,第一療程的有效率為80.8%,顯效率30.8%;第二療程的有效率。臨床證明穿山龍片對咳、痰、喘、炎均有療效,尤以鎮咳、祛痰作用較強。在中醫分型方面,以脾濕型的療效較高。 亦有用穿山龍配合黃芩、桔梗製成複方注射液,每2ml含上述生藥各2g。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ml。 6天為一療程,休息3天后再行第二療程,也可連續治療12天。l17例患者經l-2個療程治療後,近期治愈61例(52.1%),顯效37例(31.6%),好轉19例(16.2%)。 複方穿山龍注射劑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一般在用藥後l-2天即可使痰變稀,隨之痰量顯著減少;但鎮咳作用不夠強。治療中有部分病人食慾增加,睡眠好轉,未發現不良副作用。實驗證明此註射液對肺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都有抑菌作用。
2.治療急性化膿性骨關節炎:取穿山龍根洗淨、切片、曬乾。成人每天3兩,小孩每天2兩,早晚各煎服1次。 治療8例,5例痊癒。其中有6例並發膿毒血症,血培養陽性(多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由於抗菌素未能控制,經加用穿山龍後獲得比較明顯的療效。
3.治療甲狀腺瘤和甲狀腺機能亢進:取穿山龍根莖乾品20斤切片或研粉,以60度白酒100斤浸泡l週後過濾,濾液減壓蒸餾,每1000ml浸液中蒸出白酒600ml後即成穿山龍浸膏(每毫升含生藥0.5g)。日服3次,每次10-20ml。觀察甲狀腺瘤8例,有效7例,無效l例。服藥20天左右開始顯效,瘤體縮小,原有憋氣感者均消失;連服2個月左右,瘤體進一步縮小,質地變軟;一般服藥3個月,外觀不見腫瘤。 甲亢5例,服藥後突眼症狀均有顯著改善以至消失,心悸、食慾亢進、手汗多、手顫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對基礎代謝率和吸碘率的改善不顯著。開始顯效時間在服藥1月左右,連續服藥2-3個月後突眼症狀可以消失。副作用:個別病例有腹痛,停藥後即消失。
[ 編輯本段 ] 穿山龙栽培技术穿山龍栽培技術
一、穿山龍的植物學特徵
穿山龍為多年生纏繞性草本植物。根狀莖橫眾,木質,多功能分枝,外皮黃褐色,易成片狀剝離。 。莖左旋、細長,常纏繞於它物上。葉互生,葉片卵形或廣卵形,常5-7淺裂,先端漸尖。 花黃綠色,小,雌雄異株,穗狀花序,腋生,雄花序复穗狀,雌花序單一,下垂,綠黃色。蒴果卵形或橢圓形,具3翅,成熟後黃褐色。種子上方具長方形膜質翅。 花期6月-8月,果期7月-9月。千粒重9.5克左右。
二、穿山龍的生物學特性
1.穿山龍的生長環境。 穿山龍常野生於山坡、林緣和雜草、灌木林中。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種植及山坡地種植。
2.種子的發芽及幼苗生長。 穿山龍種子棕褐色,扁平,橢圓形,具膜翅,發芽率40%-60%。 種子適宜的發芽溫度為20℃-30℃,有足夠濕度(土壤含水量16%—19.6%),約25-28天出苗;如溫度低於10℃或高於30℃,則種子發芽受到抑制。種子經低溫層積處理(1℃—3℃處理30天),播種後可使種子發芽提早到9-10天,發芽率可達88%-91%,出苗後約20天,根莖薯蕷皂甙元已經形成,至幼苗後期可達1.14%。光照對幼苗後期根莖生長和薯蕷皂甙元的積累起良好作用。
3.開花結實的特性
開花。種子繁殖的穿山龍於第2年春季開花,花株率約30%;無性繁殖植株,當年6月開花,花株率約73%;2年以上植株花株率100%,且花期稍有提早。從現蕾到第一朵花開放約經過11-25天,開花期的遲早與開花期的溫度有關。始花後2-8天開花最多,佔開花總數的89.08%。 一天內則以7-9時開花最多,約佔開花總數的80%以上;午後、夜間開花極少,這種現象與開花期間溫度和光照條件有關。
結實。 穿山龍果實發育期主要分為3個不同階段,即果實增長期、種子發育期和果熟期,不同成熟度的果實,其種子發芽率、千粒重均有較明顯的差異。 因此,合理確定種子採收期,對提高種子品質十分重要。
4. 根的生長特性。穿山龍根系活動一般從4月上旬開始,10月上旬結束,以8月增長迅速,無性繁殖植株當年增長率為150%左右,有性繁殖的增長速度比無性繁殖的緩慢。而薯蕷皂甙元的含量,無論有性或無性繁殖,以及不同年齡根莖間隔,無明顯差別。根主要集中於土地上層,無性繁殖1-2年根系垂直分佈10厘米-40厘米,水平分佈半徑幅度為20厘米-60厘米。有性繁殖垂直分佈幅度與無性繁殖基本相同。 要提高穿山龙根茎产量,必须根据根系发育规律和在土中的分布状况,制定出有效的施肥与耕作措施,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才能获得较高产量要提高穿山龍根莖產量,必鬚根據根係發育規律和在土中的分佈狀況,制定出有效的施肥與耕作措施,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才能獲得較高產量
三、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穿山龍適應黑龍江省各山區生長,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太嚴格,以中等肥力的沙壤土為好,土壤酸鹼度以弱酸至弱鹼性較適宜。在土壤肥沃、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長更好。一般深耕25厘米左右,耕翻後整平耙細。 對比較貧瘠的土地,可以通過施用有機肥來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狀。如用堆肥、厩肥、草炭等,必須經過充分腐熟後施用,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四、收穫與加工
播種的4-5年採收,根莖繁殖的3年採收。 春秋均可採挖,但春季採收的薯蕷皂甙元含量不高,因春季為營養生長期,採挖的不多,收購的也少,9-10月採收的較為普遍。
加工時去掉鬚根及殘皮,切成小段,採用曬乾、炕幹、陰乾、烘乾的方法,以曬乾、烘乾的方法較好。方法簡便易行,乾燥時間短,薯蕷皂甙元不遭破壞,含量高。陰乾的時間較長,易發霉變黑,薯蕷皂甙元含量低,影響質量。一般667平方米產乾品200千克左右。
五、市場前景分析
以前的穿山龍成品都是靠野生採挖的,隨著連年的不斷採挖,資源日益減少,價格不斷上漲,由以前的每千克5-6元上漲到現在的7-8元,而市場十分暢銷。現在很少有人種植,尚屬冷門的品種,有識之士應開發種植,前景十分看好。

台灣天仙果 牛奶埔




台灣天仙果
科 別 : 桑科學 名 : Ficus formosana Maxim.別 名 : 小本牛奶埔,細本牛奶埔,山芭樂,羊奶埔(客家),流乳仔,天仙果,山金棗(台灣中部)性 味 : 甘,澀,平生長環境 : 台灣山區林蔭樹下,北部山區陽明山,五指山,石碇等品質較優.用 途 : 清熱利濕,活血通乳,健脾胃
形態 : 其植株為常綠性灌木,全株內含白色乳汁,葉互生具短柄,葉片形狀有長橢圓形、披針形或長菱形,全緣或具有疏鋸齒,形態變異很大,雌雄異株,隱花果生於葉腋處,果實呈卵形或倒卵形,果實未成熟時為綠色,表面有白色斑點,果實成熟時為紫黑色。據甘偉松教授所著之『藥用植物學』記載,全株皆可為藥用,有袪風活血,治風濕病等效用。
繁殖方法 : 用種子播種為主,亦可使用扦插法繁殖。以種子繁殖時,採果皮呈黑紫色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洗淨後陰乾,播種時以育苗盤繁殖,以一般之栽培介質育苗即可,在植株的葉片長至4-6 片時即可移植,播種適期以4 月份之發芽率最高。
栽培 : 以選擇通風良好、潮濕冷涼且低日照量,並以排水良好之壤土為宜,整地時宜深耕並充分碎土,施用有機肥,作畦,畦高30 公分,畦寬120 公分,一般採一畦種植兩行,行株距120×50公分。種子播種後,待苗長至本葉4~6 片,苗高約15~20 公分,即可定植於田間,利用塑膠布或雜草抑制蓆覆蓋畦面,可保持土壤濕潤及防除雜草之效果,幼苗定植後應即澆水或噴灌灑水,以提高幼苗成活率。
台灣天仙果於定植後約二年以上,可進行採收,將鮮葉烘乾,製成茶包,莖幹及根部洗淨乾燥後以作為藥膳食品或浸酒用。
應用 :
1.小兒發育,身材瘦小: 牛奶埔半斤,狗尾草半斤,燉雞服.
2.下消,白濁: 牛奶埔2兩,白龍船2兩,白肉豆2兩,山葡萄2兩燉豬腸.
3. 各種酸痛: 牛奶埔,山葡萄,刺五加,黃金桂 各2兩燉尾椎骨.
4. 白帶: 牛奶埔,鴨舌紅,埔鹽根 各2兩 水煎服.
5. 肺喘,中氣不足,百日咳: 牛奶埔半斤用苦茶油炒過,放入鴨腹內燉服.
6.骨刺,坐骨神經痛:牛奶埔四兩,倒地麻四兩,巴刀蘭(麵包樹)四兩,燉尾椎骨或鰻魚(活鰻魚需用酒泡過)4~11天見效
其他參考文獻 :
高木村臺灣民間藥-1-54.
鄭元春植物圖鑑-.
邱年永張光雄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3-44.
徐順裕青草講義-78.
鍾錠全青草世界-96.
張憲昌藥草-.
翁義惠百草真傳-68.
備 註 : 牛奶埔分大號,小號二種,以小號較多人用,且效果較好.現市面上乾品大都為大陸進品,本產較少. 其實天仙果在用作燉煮食物時,不需要整株連根拔起,僅採集葉子也是同樣美味的,且食補的效果一樣;如此一來不僅可享受到天仙果的好味道,也可以讓天仙果持續地生長,不至於妨礙到生態。




其他功效記載
1.《全國中草藥匯編》:”柔肝和脾,清熱利濕。治急、慢性肝炎,腰脊扭傷,急性腎炎,泌尿系感染。”
2.《廣西民族藥簡編》:”根或根皮水煎服治心悶氣緊(瑤族),子宮脫垂(侗族),浸酒搽患處治跌打損傷(壯族)。全株水煎服治風濕性心臟病,產後或病後虛弱,產婦乳汁缺乏(瑤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廣西民族藥簡編》:”忌吃酸辣食物。” 附方:治毒蛇咬傷後昏迷不醒:台灣榕根皮、葉搗爛,沖入熱酒燜片刻,取藥酒灌服。
《廣西民族藥簡編》 葉子曬乾:有些人當作茶葉泡茶 ~活血補血,清熱降火氣 養肝
其他參考文獻:高木村臺灣民間藥-1-54.鄭元春植物圖鑑-.邱年永張光雄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3-44.徐順裕青草講義-78.鍾錠全青草世界-96.張憲昌藥草-.翁義惠百草真傳-68.

白水錦=木槿





‧中文名稱: 木槿
‧英文名稱:
Shrub Althaea, Rose of Sharon.
‧學名:
Hibiscus syriacus Linn.
‧科名:
錦葵科(Malvaceae)木槿屬(Hibiscus )
‧別名:
水錦花、雞肉花、白水錦花、籬障花、清明籬、白飯花、豬油花、朝開暮落花、Buziikati'kku(排灣)
‧原產地:
東亞及大陸華中地區
‧分佈:
台灣各地均有栽培。
‧用途:
1. 園藝觀賞綠籬用:可作園林觀賞用或作綠籬材料。2. 樹皮可製繩索:樹皮富含纖維,可製繩索等。3. 食用:花朵可食用。4. 藥用:性味:根皮、莖皮、花:甘、苦、涼;根、果實:甘、平、滑;葉:苦、寒。效用:根皮、莖皮:清熱,利濕,解毒,止癢。治黃疸,痢疾,腸風瀉血,肺癰,腸癰,帶下,痔瘡,脫肛,陰囊濕疹,疥癬;花:清涼解毒,利濕。治中暑,肺熱咳嗽,吐血,腸風便血,痢疾,痔血,白帶,癰腫瘡毒;根: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治咳嗽,肺癰,腸癰,痔瘡腫毒,帶下,疥癬;果實:清肺化痰,解毒止痛。治肺熱咳嗽,痰喘,偏頭痛,黃水瘡;葉:清熱。
‧莖:
高 3~ 6 公尺。莖直立,分枝多;稍披散,樹皮灰棕色,幼枝被細柔毛。
‧葉:
單葉互生,在短枝上也有 2~ 3 片簇生者;葉柄長約 1 公分;葉片菱狀卵形,長 4~ 7 公分,寬 2.5~ 5 公分,上半部常 3 裂,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不規則齒缺,幼葉被毛。
‧花:
夏季開花,單生葉腋;花梗與葉柄近等長;小苞片 6 - 7 ;花萼鐘狀, 5 裂,被茸毛及星狀毛;花冠淺藍紫色、粉紅色或白色,直徑 5 - 8 公分,花瓣 5 或為重瓣;雄蕊基部連合成筒包圍花柱;雌蕊花柱 5 條。蒴果矩圓形,先端有短喙,密被茸毛及星狀毛。
‧果實:
種子多數,稍扁,黑色,背面被白色長絨毛。
‧特性:
落葉灌木,高 3~ 6 公尺。莖直立,分枝多;稍披散,樹皮灰棕色,幼枝被細柔毛。單葉互生,在短枝上也有 2~ 3 片簇生者;葉柄長約 1 公分;葉片菱狀卵形,長 4~ 7 公分,寬 2.5~ 5 公分,上半部常 3 裂,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不規則齒缺,幼葉被毛。夏季開花,單生葉腋;花梗與葉柄近等長;小苞片 6~ 7 ;花萼鐘狀, 5 裂,被茸毛及星狀毛;花冠淺藍紫色、粉紅色或白色,直徑 5~ 8 公分,花瓣 5 或為重瓣;雄蕊基部連合成筒包圍花柱;雌蕊花柱 5 條。蒴果矩圓形,先端有短喙,密被茸毛及星狀毛。種子多數,稍扁,黑色,背面被白色長絨毛。。
‧其他:
更多資料: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木槿 92年10月311頁http://biodata.tesri.gov.tw/wildplant/ 搜尋 木槿






花的雄雌蕊:
木槿和朱槿一樣,頂層的五個個體的構造其實是雌蕊,雄蕊都隱藏在下端,尤其是重瓣的花卉更難見到雄蕊的出現,只有剝開花瓣才能見到雄蕊;花的形狀構造有很多,目前園藝栽培出來的品種有單瓣重瓣之分,有黃色ˋ紅色ˋ紫色等系列,花期很長,花有明顯的謝合現象。



木槿與朱槿的區別
會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到底要如何判定木槿和朱槿,文獻資料提供我們一些方法可以鑑別,木槿是落葉灌木,冬季的時候會將葉子掉光,而用作樹籬的朱槿則還是綠油油的一片;木槿的葉片為紙質葉,摸起來有點乾乾的粗糙感覺,而朱槿則為光滑附有光澤,將朱槿的葉子揉碎會看到許多黏黏的汁液;繁殖方法非常簡單,一般都以扦插來進行繁殖,只要排水良好的土地都能很快的長出又高又多的木槿。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3~6m。莖直立,分枝多;稍披散,樹皮灰棕色,幼枝被細柔毛。單葉互生,在短枝上也有2~3片簇生者;葉柄長約1cm;葉片菱狀卵形,長4~7cm,寬2.5~5cm,上半部常3裂,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不規則齒缺,幼葉被毛。夏季開花,單生葉腋;花梗與葉柄近等長;小苞片6~7;花萼鐘狀,5裂,被茸毛及星狀毛;花冠淺藍紫色、粉紅色或白色,直徑5~8cm,花瓣5或為重瓣;雄蕊基部連合成筒包圍花柱;雌蕊花柱5條。蒴果矩圓形,先端有短喙,密被茸毛及星狀毛。種子多數,稍扁,黑色,背面被白色長絨毛。

[栽培要點] 春季扦插繁殖。
[採集加工]
1.夏季晴日採摘盛開花朵,曬乾。2.春、夏砍伐莖枝,剝皮曬乾;秋季挖根,剝皮曬乾。
[化學成分]  
1. 花含:  
肥皂草苷 (saponarin,C27H32O15‧2H2O)係為一種黃酮苷,並含異牡荊素(isoxitexin為6-C-β-D-吡喃葡萄糖基芥菜素)和反丁烯二酸。此外,尚含有皂苷及多量粘液質。
2. 皮含:  
壬二酸、辛二酸、二十八醇-1,β-谷甾醇、二十二碳二醇、白樺脂醇、古柯三醇等。根皮含鞣質及粘液質。
3. 種子含: 
錦葵酸(malvalic acid)、蘋婆酸(sterculic acid)、二氫蘋婆酸(dihydrosterculic acid)。

[藥理作用]
1. 測定木槿莖與根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以及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2. 其果實的水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對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1. 花: 
甘,平。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2.皮:  
甘,微寒。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3.種子: 
甘,平。清肺化痰,解毒止痛。
   
[主治]
1. 花: 
痢疾,痔瘡出血,白帶;外用治瘡癤癰腫,燙傷。
2.皮: 
痢疾,白帶;外用治陰囊濕疹體癬,腳癬。
3.種子: 
痰喘咳嗽,神經性頭痛;外用治黃水瘡。
[用法用量]
1.花: 
用量6~12克;外用適量,研粉麻油調搽患處。
2.皮: 
用量3~9克;外用適量,研粉醋調或製成50%酊劑外搽患處。或水煎,薰洗患處。
3. 種子: 
用量9~15克;外用適量,燒灰存性,麻油調搽患處。
 
[附方] 
1.白帶: 
木槿根皮30克,酢漿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數日。
2.
囊濕疹(繡球風):  
木槿根皮,蛇床子各60克,水煎,薰洗患處。
 
痢疾:
3.
(1)白木槿花、冰糖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2)木槿花15克,白頭翁9克,水煎服。(3)鮮木槿花30克,鮮馬齒莧60克,鮮車前草30克,水煎服。
4.
痔瘡出血:
 
木槿花15克,水煎服。
5.
治白帶:
 
取水錦花7gm,水煎服。《台灣植物藥材誌》
[附注]
 
1.
本品在台灣的用藥習慣常認為白色的比較有效(因為台灣早期白花品系比較少),而且認為白色補氣,紅色補血,這些都是應該更正的不正確觀念。
 
[參考資料]
 
1.
《全國中草藥匯編》
2.
《中華本草》
3.
《台灣植物藥材誌》

倒地麻


相片翻拍至 自然攝影中心論壇




藥用植物 倒地麻 學名:Waltheria americana Linn.
科別:梧桐科.
別名:草梧桐.和他草.滿地毯.仙人撒網.蛇婆子.大古弼。
產地:全境平野.黃土臺地.丘陵地之向陽地.墓園及路旁自生。採集加工:夏.秋間採全草.除去雜質.洗淨.曬乾備用。
藥理作用:倒地嘛所含的草梧桐鹼(adouetine Z)低劑量有降溫.鎮靜作用,高劑量有興奮作用。性味:(全草)味辛.微甘.性平。功能:祛濕.驅風.解熱.消炎.解毒.止痛。用於:感冒發熱.牙痛.高血壓.乳腺炎.下消.白帶.子宮下垂.皮膚癢.癰癤。
民間方例:(一)牙痛:倒地麻.柿子根各適量.水煎服。
(二)高血壓:倒地麻.仙草各適量.水煎服。
(三)皮膚癢:取倒地麻全草適量.水煎作湯浴。
參考資料:中國中藥資源誌要.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3)(南天).全國中草藥滙編(下)。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wmwm5600/article?mid=2711&prev=2726&next=2704&l=f&fid=22

七層塔


七層塔
名稱: - 七層塔
別名: - 土荊芥、賴斷頭草、荔枝草、小本七層塔、織理仔草、蝦蟆草。
生長分佈: - 產於泛亞洲東南部至澳洲暖帶地區,在台灣全省平地,屋前空地自生,現今大都為人工種植較多。
科名: - 唇形花科 Labiatae.
學名: - plebeia R.BSalviar.
英名: - Salvia plebeia.
用途: - 藥用:味辛、涼。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利尿、殺蟲功效。治腹水腫脹,小便不利,咽喉腫痛,癰腫熱毒。並有平喘、抗肝炎、抗菌等藥理作用。
生長形態: - 生長快速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株高約20~70公分、被毛。
莖幹: - 莖方形。
葉的形態: - 葉對生,具柄、葉片長卵形或披針形,長2~6公分,寬~3公分、皺縮,基部圓形或楔形、先端鈍或急尖、圓鋸齒緣。
花的形態: - 輪繖花序、頂生或掖生、層層集成穗形總狀花序。花萼鐘形。花冠紫色、先端2唇裂,長約0.45公分、上唇圓形,下唇3裂。發育雄蕊2枚,伸出花冠外。
果實: - 小堅果倒卵圓形、褐色。
花果期: - 花期1~5月。惟常見一年生長2次。

保肝七層塔小兵立大功
衛署委託研究發現 熬汁飲用可防肝臟纖維化、硬化 但須適量
謝蕙蓮
肝病一向有國病之稱,國內 B型肝炎帶原者估計有300萬人。中山醫學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副教授劉哲育接受衛生署委託研究發現,民間常用的保健草藥七層塔,具有抑制肝臟纖維化的功效,民眾可以熬煮七層塔湯汁當作日常保健飲料,一周喝一次、一次大約500CC以預防肝硬化。
劉哲育是在實驗室裡純化出肝臟細胞的星狀細胞,加入活化劑讓星狀細胞活化。當星狀細胞加入活化劑第五天還沒有開始活化時,再把星狀細胞分成兩組,一組加入七層塔萃取液,另一組不加。
結果到了第八天,加入七層塔萃取液的肝臟星狀細胞維持原來的大小,沒有加入七層塔萃取液的對照組,星狀細胞活化成原來的 10倍大。
劉哲育表示,肝臟星狀細胞活化,是造成肝臟纖維化及肝硬化的主因。當正常的肝臟細胞受到病毒或酒精傷害時,肝臟星狀細胞就開始轉型活化,最後導致肝臟功能失常、纖維化和肝硬化,甚至併發肝 癌 。
要預防肝臟纖維化和肝硬化,就必須抑制肝臟星狀細胞活化。經過兩年的研究,他證實七層塔萃取液可以有效抑制肝臟星狀細胞活化,而且在北、中、南、東等不同地區採集的七層塔品種,都具有相同的效果。
劉哲育說,七層塔是台灣民間相當常用的一種草藥。根據中草藥相關文獻記載,七層塔具有治療咽喉腫痛、咳血及肝炎等療效。七層塔在一般的草藥店很容易買到,一般民眾可以買來熬煮湯汁,作為日常的保肝飲品。
他特別提醒,七層塔的湯汁雖然可以抑制肝臟纖維化且副作用很小,但飲用過量還是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最大的副作用就是降低肝臟代謝功能。
民眾如果想喝七層塔熬煮的湯汁保肝,劉哲育建議一周只喝一次、一次大約 500CC,千萬不要像喝茶一樣天天喝。

荔枝根

荔枝根
荔枝根(《本草圖經》)【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根,植物形態詳"荔枝"條。
功用主治】治胃寒脹痛,疝氣,遺精,喉痺。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
選方】 治胃寒脹痛:鮮荔枝根一至二兩。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治疝氣:鮮荔枝根二兩。水煎調紅糖飯前服。
(《福建中草藥》)治遺精日久,肌肉消瘦,四肢無力,關節酸痛腫脹:荔枝樹根二兩,豬小肚一個。水二碗,燉成八分,去渣,食小肚及飲湯。
(《泉州本草》)治喉痺腫痛:荔枝花並根,共十二分。以水三升,煮去滓,含,細細咽之。
(《海上集驗方》)治血崩:荔枝根30克,酒煎服,連服兩三日。

本站所有內容『 無任何醫療結果擔保 』僅供專業人士參考,並且也無法取代醫生的診斷,因此強烈建議任何的「醫療行為」,仍須透過正常管道的醫生處方。 

馬蘭 、開脾草



‧中文名稱:馬蘭 英文名稱:Field Aster
‧學名:
Aster indicus Linn.Kalimeris indica (L.) Schultz.-Bip.Kalimeris indica Linn.
‧科名:
菊科(Asteraceae)雞兒腸屬(Kalimeris)
‧別名:
田邊菊、雞兒腸、開脾草、馬蘭頭《救荒本草》、路邊菊、魚鰍串、簑衣蓮、馬蘭菊、馬蘭紅、階前菊、毛蜞菜
‧原產地:
中國大陸、印度、印尼、臺灣、日本
‧分佈:
台灣見於 500 公尺以下開闊地,潮濕環境較易見到。由於花朵亮麗,容易栽植,常被栽種於花壇或盆栽作為觀賞用。
‧用途:
1.園藝觀賞用:適合花壇或盆栽,常被栽種於花壇或盆栽作為觀賞用。
2.藥用:性味:全草或根:辛,涼。效用:全草或根: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消積,殺菌,解毒。用於感冒發熱,咳嗽,急性咽炎,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小兒疳積,腸炎,疳疾,吐血,衄血,血痢,咽痛,支氣管炎,水腫,癰腫,小兒疳積,瘡瘍出血,毒蛇咬傷,崩漏,月經不調;外用治療瘡癤腫毒,乳腺炎,外傷出血。《雲南中藥誌》
莖: 莖直立,高 30~70 公分,多分枝,具匍匐莖,莖斜升。
葉:初生葉叢生基部,莖生葉互生,幾無柄或翼柄,葉片薄質,披針形、倒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 3~10 公分,寬 0.8~2.5 公分,基部漸狹而向下延伸成柄,先端尖或漸尖,全緣或中上部疏粗齒緣,兩面光滑或被疏毛;莖上部葉漸小,全緣。
花:頭狀花序直徑約 2.5 公分,單生於枝頂排成疏繖房狀;總苞片 2~3 輪,苞片 2~3 列,長圓狀線形或倒披針狀線形,先端尖或鈍形;頭花周圍為舌狀花 1 列,雌性,淡藍紫色,舌片長 0.8~1 公分,寬 0.15~0.2 公分;中央為管狀花,兩性,黃色,多數,長約 0.35 公分,先端 5 裂。花期 5~9 月。
果實:瘦果倒卵狀矩圓形,極扁,長 0.15~0.2 公分,褐色,邊緣淺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冠毛長 0.01~0.03 公分,易脫落,不等長。果期 8~10 月。
特性:多年生常綠草本,莖直立,植株高 30~70 公分,多分枝,莖斜升。單葉互生,倒闊披針形,葉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先端銳尖,無葉柄,葉脈僅中肋明顯。頭狀花序,頂生,中央管狀花為黃色,外圍舌狀花為淺紫色。瘦果倒卵形,疏被毛。四季皆能開花,以春季最盛。
‧更多資料:
http://www.hulu.com.tw/tfd/Kalimeris.htmhttp://web.igarden.com.tw/magazine/show_one.php?serial_s=1542&serial_m=4http://tw.myblog.yahoo.com/hsu042/article?mid=3412原色野生食用植物圖鑑-P 219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3)-P 249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馬蘭 92年10月447頁

馬蘭
[異名][來源][原植物][採收加工][藥材及產銷][藥材鑑別][化學成分][藥理][飲片性狀][藥性][功能與主治][應用與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貯藏][附注]
[音譯] Ma lan
[生藥名] KALIMERITIS HERBA SEU RADIX
[異名]
開脾草,馬蘭頭(《救荒本草》),田邊菊,路邊菊,魚鰍串,簑衣蓮。
[來源]
為菊科植物馬蘭Kalimeris indica (L.)Sch.-Bip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高30~70m。莖直立。葉互生,薄質,倒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3~10cm,寬0.8~5cm,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邊緣有疏粗齒或羽狀淺裂,無葉柄;上部葉小,全緣。頭狀花序直徑約2.5cm,單生於枝頂排成疏傘房狀;總苞片2~3層,倒披針形或倒披針狀矩圓形,上部草質,有疏短毛,邊線膜質,有睫毛;舌狀花1層,舌片淡紫色;筒狀花多數,筒部被短毛。瘦果倒卵狀矩圓形,極扁,長1.5~2mm,褐色,邊緣淺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冠毛長0.1~0.3mm,易脫落,不等長。花期5~9月,果期8~10月。

[採收加工]
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材及產銷]
[飲片性狀]
[藥材鑑別]
[化學成分]
全草含揮發油約0.123%,油中含乙酸龍腦脂、甲酸龍腦脂、倍半砧烯、倍半帖醇等。
[藥理]
[藥性]
1.
辛,涼。《雲南中藥誌》
[功能與主治]
1.
《雲南中藥誌》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消積。用於感冒發熱,咳嗽,急性咽炎,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小兒疳積,腸炎,疳疾,吐血,衄血,崩漏,月經不調;外用治療瘡癤腫毒,乳腺炎,外傷出血。
[應用與配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鮮者30~60g);或鮮品搗汁。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附方]
1.
預防流行性感冒:
馬蘭9g,紫金牛12g,大青木根、梔子根、金銀藤各15g,水煎服,每日1~2次。於流行期間連服3~5日。(注:大青木根係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全國中草藥匯編》
2.
流行性腮腺炎:
馬蘭根60g(鮮品9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匯編》
3.
急性傳染性肺炎:
馬蘭、連錢草、白茅根、茵陳各300g,研末,煉蜜為丸,每丸重5g。每日3次,每次服5丸,兒童酌減。《全國中草藥匯編》
4.
外傷出血:
鮮馬蘭適量,搗爛敷局部。《全國中草藥匯編》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附注]
參考文獻
《雲南中藥誌》
《全國中草藥匯編》
民間妙方----改善孩童發育不良
現在的孩童看起來似乎很好命,上、下學由家人接送,回到家就看電視、做功課,然後上床睡覺,孩童在這種缺乏活動、運動的情況下,反而容易降低他們的食慾及腸胃消化吸收功能,進而影響身體的筋骨發育和免疫力。提供一則方法可促進孩童食慾,供參考。
◎材料:狗尾草、開脾草、茄冬根各一兩、排骨半斤、食鹽少許。
◎做法:材料全部放大碗裡,加水蓋過材料,放進鍋裡燉一小時。
◎功效:開脾健胃、促進食慾、加速成長。
文/張清雲
(轉載自《台灣民間療法全集》)◇

半支蓮


白花蛇舌草+半支蓮
  傳說一位死刑犯,在執行槍決之前善心大發,將祖傳的癌症秘方流傳給世人,一種是「半枝蓮」,另外一種就是「白花蛇舌草」,不管傳言是否屬實?這兩種藥草,的確是抗癌聖藥,值得推廣,一般人平時也可當解毒青草茶飲用。  俗話說「良藥苦口」,並不竟然如此,半枝蓮其苦無比,白花蛇舌草則味甘,性寒,幾乎任何癌症都可以之入藥治療,還有清涼解熱功效。 
 白花蛇舌草別名龍吐珠、珠仔草,莖幹纖細、葉對生,夏秋之間生長茂盛,不到半個月就開花結籽,腋生單枚白色小花,形狀如蛇吐信,故名白花蛇舌草,冬天休眠,所以在秋末採收種籽,順便將藥草曬乾備用。 
 主入肝、腎、小腸三經,有抗癌、解毒、清涼、解熱散瘀、消癰等功效,主治各種癌症,包括鼻咽癌、肺癌、乳癌、食道癌、胃癌、腸癌、子宮癌、惡性淋巴腫瘤等,都有奇效,但須與半枝蓮和其他抗癌藥草合用較佳。另外,對於急慢性盲腸炎、尿毒症、疥瘡、癰疽、膿瘡等,均有特定療效,還能治眼疾、明目、肝炎、跌打之消腫、散血、止痛等。 
 治各種癌症: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赤查某、蒲公英、魚腥草、小金英、康復力、烏甜仔、雲南白藥、白蓮蕉等,加甜瓜和其他水果作精力湯,空腹現作現喝,用茅根水、甘蔗汁、烏梅汁等當攪拌湯汁更佳,平日飲食多吃金針菜(無毒者)、薏仁、昆布、藻類、菇類食品,對抑制癌細胞有效。  
治尿毒症:用白花蛇舌草加雞蛋不加佐料煎食,用苦茶油更佳。 
治盲腸炎:白花蛇舌草加赤查某、鳳尾草、羊蹄草、白花益母草、雙面刺根、六月雪等煎湯服用。 
 治血尿症:用白花蛇舌草、枸杞、車前草、薏仁、白花益母草、金線蓮等煎湯服用,效果佳。
台灣日報「醫療保健版」專欄

半支蓮
醫康網 www.lkum.com http://www.lkum.com/pages/QJKmcymh.html
半支蓮(《江西民間草藥》)
【異名】松葉牡丹(《植物學大辭典》),金絲杜鵑(《中國植物圖鑒》),佛甲草、打砍不死、萬年草(《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為馬齒莧科植物大花馬齒莧的全草。
【植物形態】大花馬齒莧一年生肉質草本。睫匍匐或斜升,赤色或綠色,多分枝,高約10~15厘米。葉散生或略集生,線形、近圓柱狀,長約2厘米,先端鈍,基部有長白毛。花單一,頂生,徑達4厘米,上午開放,下午閉合;花萼2片;花瓣單瓣者5片,重瓣者多數,色黃、紅、白或紫,甚美觀,先端微凹;雄蕊多數;子房1室,花柱線形,上端5~9歧。蒴果環裂。種子細小,棕黑色。花期6~7月。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6~9月采取。
【化學成分】全草含馬齒莧醛,是調節植物生長的物質。睫和花含甜菜花青素,主為甜菜 , 元是甜菜素。
【性味】《南寧市藥物志》︰"苦,寒。"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燙傷,跌打損傷,濕瘡。《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治跌打刀傷出血,湯火傷,咽喉腫痛。"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汁含漱或搗敷。
選方】治咽喉腫痛︰佛甲草搗爛,絞汁一杯,加硼砂末含漱。(《南寧市藥物志》)治嬰兒濕疹︰鮮半支蓮搗爛絞汁,涂患處。(《江西民間草藥》)治濕熱爛皮瘡︰鮮半支蓮杵爛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醫康網導航:本草綱目: 半支蓮: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白花蛇舌草






‧中文名稱:
白花蛇舌草
‧英文名稱:
Spreading Hedyotis
‧學名:
Hedyotis diffusa Wilid.
‧科別:
茜草科( Rubiaceae )耳草屬(Hedyotis)
‧別名:
小葉鍋巴草、蛇舌草、珠仔草、白花十字草、蛇總管、定經草、糙莖耳草
‧原產地:
亞洲熱帶及東亞暖帶、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
‧分布:
生長曠野田間、路旁、溝邊、草地。台中縣市的農田比較常見。
‧用途:
1.藥用:性味:甘、微苦,寒。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止痛。效用:用於各種癌症、闌尾炎、肝炎、泌尿係感染、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咽喉炎、跌打損傷、乳腺炎、瘡癰腫毒、毒蛇咬傷。
‧莖:
一年生披散草本,高5-20公分。根圓柱狀,白色,細長,分枝,徑0.1-0.2公分,粗者往往具橫的溝紋。莖略帶方形或扁圓柱形,光滑無毛,自基部分枝。
‧葉:
葉對生,無柄;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5公分,寬0.1-0.3公分,先端急尖,下面有時粗糙,無側脈;托葉膜質,基部合生成鞘狀,長0.1-0.2公分,頂端芒尖。
‧花:
花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稀無梗;萼筒球形,直徑0.15公分,4裂,裂片矩圓狀披針形,長0.15-0.2公分,邊緣具睫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長0.35-0.4公分,頂端4深裂;裂片卵狀矩圓形,長約0.2公分,禿淨;雄蕊4,著生於冠筒喉部,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扁,花藥卵形,背著,2室,縱裂;子房下位,2室,花柱線狀,柱頭2淺裂呈半球狀,長於花柱。花期7-9月。
‧果實:
蒴果扁球形,直徑0.2-0.25公分,室背開裂,花萼宿存。種子棕黃色,細小,有3個稜角。果期 8-10 月。
‧特徵:
一年生披散草本,高5-20公分。根圓柱狀,白色,細長,分枝,徑0.1-0.2公分,粗者往往具橫的溝紋。莖略帶方形或扁圓柱形,光滑無毛,自基部分枝。葉對生,無柄;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5公分,寬0.1-0.3公分,先端急尖,下面有時粗糙,無側脈;托葉膜質,基部合生成鞘狀,長0.1-0.2公分,頂端芒尖。花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稀無梗;萼筒球形,直徑0.15公分,4裂,裂片矩圓狀披針形,長0.15-0.2公分,邊緣具睫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長0.35-0.4公分,頂端4深裂;裂片卵狀矩圓形,長約0.2公分,禿淨;雄蕊4,著生於冠筒喉部,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扁,花藥卵形,背著,2室,縱裂;子房下位,2室,花柱線狀,柱頭2淺裂呈半球狀,長於花柱。蒴果扁球形,直徑0.2-0.25公分,室背開裂,花萼宿存。種子棕黃色,細小,有3個稜角。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參考資料:
http://www.hulu.com.tw/tfd/Hedyotis_1H.htm http://www.liang310.url.tw/mediherb/Baihuasheshecao.htmhttp://www.hulu.com.tw/ctd/Hedyotis_1cd.htm






白花蛇舌草的臨床應用
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歸胃、大腸、膀胱經。
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消痛散結、利尿除濕。本品苦寒能清熱解毒,消痛散結,尤善治療各種類型炎症。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白花蛇舌草還能活血消腫,散結止痛。在臨床上辨證準確,配伍得當,可治療多種疾病。
  1.治黃疸型肝炎
  肝經濕熱是其主要病因病機,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而白花蛇舌草臨床應用療效明顯。濕熱蘊久成毒,結于肝膽,白花蛇舌草配伍其他清熱、利濕、解毒的藥物治療,可取得滿意療效。
  2.治乙型肝炎    患者多有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小便短赤,此乃濕熱鬱結於肝經,肝木鬱之,用白花蛇舌草清利濕熱、平肝散結。方用白花蛇舌草20g,茵陳12g,金錢草20g,柴胡12g,郁金15g,板藍根15g,香附15g,梔子12g,丹參15g,白芍15g,甘草5g。水煎服,日一劑。
  3.治闌尾炎
  取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消痛散結之功,配伍黃柏15g,丹皮12g,厚樸12g,敗醬草15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12g,甘草6g。
  4.治急性扁桃體炎
  患者熱象明顯,乳蛾紅腫疼痛,可用白花蛇舌草20g,配伍黃芩15g,銀花12g,連翹15g,玄參15g,麥冬15g,桔梗12g,射e04幹12g,甘草9g,丹皮12g,板藍根15g。
  5.治各種癌症
  在辨證的基礎上取解毒散結、消瘀止痛的白花蛇舌草,配莪術、重樓、半枝蓮、山慈姑,可用于治療胃癌、食道癌、直腸癌。
  6.治尿路感染
  用於尿頻、尿急、尿痛,對濕熱徵象明顯者尤為適用,在辨證用藥的同時使用白花蛇舌草療效更加明顯。
  7.治腎積水
  證屬濕熱下注,蘊積于腎,水濕不利,常用白花蛇舌草20g,配伍三金湯(金錢草60g,海金砂15g,雞內金15g),加木通12g,生地15g,丹參20g,牛膝15g,白術12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劑。
  8.治前列腺腫大
  此種類型老年病人居多,診斷明確後,可單劑使用白花蛇舌草治療,每日每次100g水煎服。或用白花蛇舌草50g,開水沖泡,代茶飲。
  9.治睾丸炎
  用於睾丸腫脹疼痛,屬熱毒壅盛者,取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功。處方:白花蛇舌草20g,黃柏15g,玄參15g,生地15g,連翹15g,紅花10g,三棱12g,牛膝12g,荔枝核15g,白芍15g,甘草5g。水煎服,日一劑。
  10.治乳腺小葉增生
  以婦人為主,多因情志所傷,疏泄失常,肝氣鬱結,經期前後病情加重,每以白花蛇舌草20g配伍柴胡15g,郁金15g,枳殼15g,玄參15g,當歸12g,川芎12g,夏枯草12g,蒲公英12g,牡蠣20g,香附15g,白芍12g,甘草6g。日一劑,水煎服。
  11.治附件炎
  每於濕熱內侵,發為帶下,腰酸腹痛,取白花蛇舌草清利濕熱、解毒消腫,與其他清熱利濕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得當,則濕祛熱清毒消而諸症除矣。
  12.治子宮肌瘤
  主要用於初始期,大小在5cm以內的小腫瘤。取白花蛇舌草消腫散結、活血祛瘀之功。常與半枝蓮、山慈姑、莪術、丹參、當歸、川芎、白芍、甘草配伍應用。
  13.治濕疹
  在辨證服藥的同時,取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將其研末後用紫草油調勻外敷,療效亦佳。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本站所有內容『 無任何醫療結果擔保 』僅供專業人士參考,並且也無法取代醫生的診斷,因此強烈建議任何的「醫療行為」,仍須透過正常管道的醫生處方。

釘地蜈蚣




‧中文名稱:
釘地蜈蚣
‧英文名稱:
Formosan Torenia
‧學 名:
Torenia concolor Lindley var. Formosana Yamazaki.
‧科 名:
玄參科 ( Scrophulariaceae ) 釘地蜈蚣屬(Torenia)
‧別 名:
倒地蜈蚣、四角銅鐘、蜈蚣草、地娛蚣、過路蜈蚣。
‧原產地:
台灣
‧分 布:
中低海拔 400-2500 公尺之林緣、路旁或田野。
‧用 途:
1. 藥用:全草清熱解毒、治中暑、痢疾、火傷、瘡癤、傷風、筋骨痛。2. 觀賞用:花型優美,適合種在吊盆懸垂作為觀賞植物。3. 植被植物:很好的綠化地被植物。
‧莖:
莖纖細,方形,長 30-100 公分或更長( 5 公尺),匍匐斜上,多分枝。
‧葉:
葉對生,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卵形,長 1.5-4 公分,寬 1.2-2.5 公分,有短柄,疏鋸齒緣。
‧花:
花呈總狀花序或單生葉腋,深藍色,花冠唇形,上唇二淺裂,下唇三裂,長約 2.5-3 公分,藍紫色,長筒狀,微灣曲,先端不整齊唇狀 4 裂,下唇瓣稍大,先端鈍,內具黃點。
‧果實:
蒴果長橢圓形,種子多數。
‧特 性:
一年生草本,莖纖細,方形,葡匍性,長可達30公分以上;葉具短柄,疏鋸齒緣;花腋生,單立( 甚少形成其它花序 )頗美;蒴果長橢圓形,種子多數。釘地蜈蚣最大的特徵是『爬在地上』,全年開花。大而明顯的藍紫色花朵,點綴在潮濕的斜坡草地上,非常可愛。

鐵線蕨





‧中文名稱:
鐵線蕨
‧英文名稱:
Maidenhair,Southern Maidenhair Fern
‧學 名:
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
‧科 名:
鐵線蕨科(Adiantaceae)鐵線蕨屬(Adiantum)
‧別 稱:
岩浮萍、烏腳芒、團扇鐵線蕨、豬三七、鐵線草、鐵絲草、石中珠、少女的髮絲、水豬毛土
‧原 產 地:
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區的鈣質土和石灰岩地區
‧分 布:
生長在林緣半遮蔭環境之滴水岩壁,有時亦見於建物排水溝附近或潮濕之壁面。
‧用 途:
1.園藝綠化美化用:外形柔美,園藝界大量栽培,深具觀賞價值,極適合小盆栽培和點綴山石盆景。2.藥用:性味:全草:苦、涼。效用:全草:有祛痰作用。清熱,袪風,利濕,消腫解毒,止咳平喘,利尿通淋。用於感冒發熱,咳嗽咯血,風濕痹痛,腸炎,痢疾,尿路感染,急性腎炎,乳腺炎。
‧莖:
根莖短小,匍匐狀,密被褐色披針形鱗片,下面密生鬚根,高 15~40 公分。
‧葉:
葉叢生,葉柄長而細弱,長 5~15 公分,有光澤,紫黑色;葉出自地下莖,薄紙質,背面光滑無毛;葉片鮮綠色,卵狀三角形,長 10~25 公分,寬 8~16 公分,二至三回羽狀複葉,中部以下二回羽狀;羽片互生,小羽片斜扇形或斜方形,外緣淺裂至深裂,裂片狹,不育裂片頂端鈍圓,並有鋸齒,葉脈有扇狀分叉。
‧花:

‧果 實:
孢子囊群生下面,著生羽片背面扇形脈頂部,囊群蓋圓腎形至矩圓形,全緣。
‧特 性: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小,匍匐狀,密被褐色披針形鱗片,下面密生鬚根,高 15~40 公分。葉叢生,葉柄長而細弱,長 5~15 公分,有光澤,紫黑色;葉出自地下莖,薄紙質,背面光滑無毛;葉片鮮綠色,卵狀三角形,長 10~25 公分,寬 8~16 公分,二至三回羽狀複葉,中部以下二回羽狀;羽片互生,小羽片斜扇形或斜方形,外緣淺裂至深裂,裂片狹,不育裂片頂端鈍圓,並有鋸齒,葉脈有扇狀分叉。孢子囊群生下面,著生羽片背面扇形脈頂部,囊群蓋圓腎形至矩圓形,全緣。
‧更多資料:
郭城孟 蕨類圖鑑 遠流台灣館 編 2005年11月 鐵線蕨 173頁 http://www.hulu.com.tw/flo/.htm成功培養 鐵線蕨 的方法

香茅





香茅
[別名]
檸檬茅、香巴茅、風茅。
[來源]
為禾本科香茅屬植物香茅 Cymbopogon citratus (DC.) Stapf.以全草入藥。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檸檬香氣。稈粗壯,高達2公尺,節常有蠟粉。葉片寬條形,抱莖而生,長達1公尺,寬約15mm,兩面粗糙呈灰白色;葉鞘光滑;葉舌厚,鱗片狀。夏秋開花,圓錐花序疏散,由多節而成對的總狀花序組成,分枝,基部間斷,其分枝細弱而下傾成彎弓,第一回分枝有1~5節,第二回和第三回分枝有2~3節而單純。總狀花序有4個節,穗軸節間生有長柔毛,每對總狀花序承托以舟形、鞘狀的總苞;小穗無芒,無柄小穗兩性,有柄小穗呈鉛紫色。國內栽培者少見抽穗。




[生境分布]
栽培於高溫多雨、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肥沃質壤土上。多為栽培。
[栽培要點]
喜高溫和向陽環境,耐旱,抗風力弱。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只要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土地均可種植。用分株繁殖。
[採集加工]
全年可採,洗淨,切段,曬乾備用。
[化學成分]
全草含揮發油(香茅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檸檬醛70~80%及香葉烯(myrcene)約20%;並含有香茅醛(citronellal,C10H18O)、牻牛兒醇(即香葉醇geraniol,C10H18O),左旋龍腦(l-borneol)、1,8-對-薄荷二烯-5-醇(1,8-p-menthadien-5-ol)。
[藥理作用]
[性味功能]
辛,溫。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主治]
風濕疼痛,頭痛,胃痛,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產後水腫,跌打瘀血腫痛。
[用法用量]
用量9~15克;或提取香茅油,每服數滴。
[附方]
[附注]
[參考資料]
1.
《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
[编辑] 特性與用途
香茅油呈黃褐色,放出特異清爽之香氣。主要用途為煉製香精、人工顏料、及香水之原料。
香茅粉是一种烹调调料。
[编辑] 台灣香茅發展史
1913年大正二年),日本岩元清爪哇移植了一批香茅草,在台灣苗栗大量種植成功,開啟台灣香茅草栽植事業。
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台灣的香茅油產量達360公噸,並逐年增加。1951年荷蘭人撤出獨立後的印尼,當地的香茅油產量大受影響,台灣香茅油趁勢堀起,產量居世界第一,苗栗縣產量占全台80%。1964年到達頂峰,年產量為3,600公噸。此後因生產成本增加,外銷逐漸減少,但仍維持每年2,000噸左右。1967年香茅油外銷日本佔77%,印度15%,美國2%,印尼2%,其他如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也有少量。
1967年,人工合成的香茅油發明問世,香茅油價格大跌,此後香茅草也就少人種植了。
[编辑] 經濟價值
香茅曾經為台灣帶來驚人的財富。一年三穫,一甲山坡地約可產出9桶香茅油,1桶約7~10公斤。雖價格起伏頗大,但以光復後價格而言,每桶均價約新台幣1,800元,契作價格更高。是為當時一般工人900天的薪資。故有一桶香茅油換一間民宅的說法。
[编辑] 參考資料
苗栗故事書
科學月刊,羅美汴,第47期,1973年11月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8%8C%85